主要工作频段
-
4 GHz 频段
- 典型用途:消费级无人机(如大疆等)常用此频段通信,尤其是 Wi-Fi、蓝牙或专用无人机协议。
- 干扰方式:通过发射相同频率的干扰信号,迫使无人机重新连接或断开链路。
- 优势:覆盖广、设备普遍兼容,但易受其他 Wi-Fi 设备干扰。
-
8 GHz 频段
- 典型用途:部分高端无人机或工业级无人机使用此频段。
- 干扰方式:类似 2.4 GHz,但频段更窄,干扰范围可能受限。
- 优势:避开常见 Wi-Fi 干扰,但设备兼容性较低。
-
900 MHz 频段
- 典型用途:工业级或长距离通信无人机,部分系统使用此频段以穿透障碍物。
- 干扰方式:通过定向天线发射干扰信号,减少误伤其他设备。
- 优势:抗干扰能力强,但覆盖范围较小。
-
其他频段
- 2 GHz-1.3 GHz:部分军用或特种无人机使用。
- 4 GHz-1.5 GHz:某些专有通信协议。
- Ku 波段(12-18 GHz):用于毫米波雷达探测,结合射频干扰实现多技术融合。
系统类型与频率选择
-
射频干扰系统(RFI)
- 原理:发射与无人机通信频段相同的信号,覆盖范围约数百米至数公里。
- 频率范围:2.4 GHz、5.8 GHz 或 900 MHz,需根据目标无人机调整。
-
雷达探测系统
- 原理:通过毫米波雷达探测无人机位置,结合射频干扰或激光致盲。
- 频率范围:通常为 24-300 GHz(如 Ku 波段、毫米波雷达)。
-
激光致盲系统
- 原理:使用高能激光破坏无人机传感器或电子元件。
- 频率范围:红外激光(如 808 nm、1064 nm),需避开可见光波段。
干扰策略与频段选择
- 全频段覆盖:通过多频段干扰器同时覆盖 2.4 GHz、5.8 GHz 等频段,提升拦截概率。
- 定向干扰:使用天线阵列定向发射干扰信号,减少对非目标设备的干扰。
- 跳频技术:部分无人机使用跳频通信,需干扰器能跟踪并干扰其跳频序列。
法律与合规性
- 频段限制:部分国家(如美国 FCC、欧盟 ETSI)对民用无人机通信频段有严格规定,反制系统需避免干扰合法设备。
- 授权要求:使用特定频段(如 900 MHz)需申请频率许可。
- 安全标准:干扰系统需符合电磁兼容性(EMC)和辐射安全标准。
典型应用场景
- 城市安防:2.4 GHz/5.8 GHz 频段干扰,适用于无人机密度高的区域。
- 军事/边防:900 MHz 或 Ku 波段雷达,结合激光或射频干扰,应对低空目标。
- 机场/核设施:多频段协同干扰,确保干扰效果的同时避免误伤。
无人机反制系统的频率选择需综合考虑目标无人机特性、干扰策略、法律合规性及环境因素,常见频段为 2.4 GHz、5.8 GHz 和 900 MHz,而雷达和激光技术则依赖更高频段(如毫米波),实际应用中,系统通常采用多频段协同干扰,以提升拦截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