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反应措施

  1. 保持冷静,避免慌乱

    无人机操作需要冷静判断,慌乱可能导致误操作(如急停、坠机)。

  2. 观察环境,判断风险

    • 避免碰撞:若发现另一无人机正朝自己飞来,立即停止动作(如悬停、降落)。
    • 确认位置:通过FPV画面或机身指示灯(如红色/橙色警告灯)判断对方机型、高度、方向。
  3. 采取避让行动

    • 垂直避让:若对方在同一高度,尝试改变飞行高度(如上升或下降)。
    • 水平避让:若对方在前方,快速调整飞行方向(如转向、侧飞)。
    • 紧急降落:若无法安全避让,立即执行降落程序(部分机型支持一键返航)。

安全操作原则

  1. 保持安全距离

    • 常规飞行时,与他人无人机保持至少 50米以上 水平距离,垂直距离 100米以上
    • 特殊场景(如密集人群、比赛)需扩大至 200米以上
  2. 遵守空域规则

    • 国内:参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CCAR-92部),避开禁飞区(如机场、军事区)。
    • 国际:如美国FAA要求1000英尺(约305米)以下飞行,欧洲建议与他人无人机保持500米距离。
  3. 使用避障功能

    • 优先选择支持避障的机型(如DJI Mavic系列、Autel Robotics EVO),但需注意:
      • 避障功能可能受光线、障碍物材质影响。
      • 避免完全依赖,仍需人工监控。

后续处理步骤

  1. 记录证据

    拍摄FPV画面、机身指示灯状态,保存GPS坐标(部分机型支持)。

  2. 联系对方或空管

    • 若对方失联,立即通过无线电(如406MHz ELT)或APP通知空管。
    • 若对方违规,可向当地民航局或无人机协会举报。
  3. 报告事故

    填写《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事故报告表》,提交给民航局或空管部门。

预防措施

  1. 提前规划航线

    • 使用地图软件(如Google Earth)标记禁飞区、人群密集区。
    • 开启地图模式,实时显示其他无人机位置(部分APP支持)。
  2. 选择合适时段

    避免在人群密集、交通繁忙时段飞行,优先选择空旷区域。

  3. 定期维护设备

    检查螺旋桨、电池、避障传感器是否正常,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特殊场景处理

  • 比赛/活动:提前与主办方确认空域,避免与其他参赛者冲突。
  • 救援行动:在紧急情况下,优先执行救援任务,同时通知空管协调。
  • 自然灾害:在允许的空域内协助救援,避免干扰正常救援飞行。

遇到其他无人机时,优先保障自身安全,通过避让、降落等措施化解风险,严格遵守空域规则,使用避障功能辅助,并保留证据以便后续处理,无人机操作需兼顾技术能力与规则意识,才能安全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