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前准备
-
获取授权
- 空域申请:向当地民航局、空管部门或无人机管制中心提交飞行计划,获取飞行许可(如“低空飞行许可”或“临时空域开放”)。
- 基地协议:与目标基地管理方确认是否允许外来无人机进入,签署相关协议(如安全责任书)。
-
设备检查
- 飞行器状态:检查电池电量、螺旋桨、GPS定位、避障系统等是否正常。
- 数据链路:确保通信模块(如图传、遥控)稳定,避免信号干扰。
- 应急设备:携带备用电池、维修工具、急救包等。
-
环境评估
- 天气:避开雷雨、大风、沙尘等恶劣天气。
- 电磁干扰:远离高压线、无线电发射塔等强电磁场区域。
- 地理限制:确认基地周边无禁飞区(如军事基地、机场、核电站)。
飞行中规范
-
飞行高度与速度
- 遵守当地法规(如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最大飞行高度通常不超过120米)。
- 避免低空飞行,防止碰撞障碍物。
-
避让与观察
- 保持与基站、人员、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建议保持50米以上)。
- 开启避障功能,实时监测周围环境。
-
通信管理
- 保持与地面站的实时通信,避免信号丢失导致失控。
- 定期报告飞行位置,确保基地监控中心掌握动态。
基地内操作
-
停放与充电
- 按基地指定区域停放,关闭电源,拔掉电池。
- 使用基地提供的充电设备,避免私拉电线。
-
数据交互
- 遵守基地的数据共享协议,避免未经授权的传输。
- 如需下载数据,使用官方通道并加密传输。
-
应急处理
- 熟悉基地的应急预案,如火灾、设备故障等。
- 携带便携式灭火器等设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飞行后检查
-
设备归位
- 清洁飞行器,检查螺旋桨是否损伤。
- 整理电池,避免过度放电或短路。
-
记录与报告
- 填写飞行日志,记录飞行时间、高度、位置等信息。
- 向基地管理方提交飞行报告,反馈问题或建议。
-
安全复盘
分析飞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信号干扰、设备故障),优化下次飞行计划。
特殊场景处理
- 跨境飞行:需提前与两国相关部门协调,获取双边飞行许可。
- 军事禁区:严禁未经授权进入,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 紧急救援:在获得许可后,可按指定路线执行任务,但需全程报告动态。
法律与合规
- 中国:需遵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CCAR-92部),通过实名登记和考试认证。
- 国际:参考ICAO《无人机系统国际法规框架》,部分国家(如美国、欧盟)有额外要求。
通过以上步骤,可最大限度降低飞行风险,确保无人机安全抵达并高效执行任务,如遇问题,立即联系基地管理方或空管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