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检查自身设备

  1. 确保人身安全

    • 检查是否有人员受伤(尤其是飞行时可能因碰撞导致无人机失控)。
    • 若设备受损严重(如螺旋桨断裂、机身变形),立即停止使用,避免二次风险。
  2. 记录设备损伤

    • 拍照/录像记录无人机受损情况,包括碰撞部位、损坏程度(如螺旋桨缺口、外壳破裂等)。
    • 保存维修或更换设备的报价单(如有)。

寻找撞机者并沟通

  1. 确认对方身份

    • 若对方在场,礼貌询问其姓名、联系方式及无人机型号(通过设备标识或自拍获取)。
    • 若对方已离开,可尝试通过附近监控、目击者或社交媒体(如无人机论坛)寻找线索。
  2. 友好协商

    • 说明碰撞原因(如对方操作失误、空间狭窄等),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如共同承担维修费用)。
    • 若对方拒绝沟通,可记录其特征(如服装颜色、无人机外观)作为后续维权证据。

保留证据

  1. 现场证据

    • 拍摄碰撞前后视频(如飞行轨迹、对方设备状态)。
    • 记录碰撞时间、地点、天气条件(如风速、能见度)。
  2. 书面记录

    写下碰撞经过(包括对方行为、自身操作),签字确认后留存。

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1. 联系当地无人机协会或俱乐部

    许多地区有无人机爱好者组织,可协助调解或提供法律建议。

  2. 报警或报备

    • 若涉及公共安全(如飞行在机场附近、人群密集区),立即报警并说明情况。
    • 部分地区要求无人机登记,可向相关部门报备碰撞事件。
  3. 法律途径

    若对方拒绝赔偿且证据充分,可咨询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追责(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关于责任认定的规定)。

预防措施

  1. 飞行前检查

    • 确保螺旋桨安装牢固,电池电量充足,飞行区域无障碍物。
    • 避免在人群密集、高压线或禁飞区飞行。
  2. 增强安全意识

    • 飞行时保持视觉可见,或使用FPV眼镜时注意周围环境。
    • 了解并遵守当地无人机飞行法规(如注册、禁飞区限制)。

特殊情况处理

  • 对方拒绝承认责任:保留所有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 设备严重损坏:若对方无赔偿意愿,可自行维修或购买新设备,后续注意购买保险(如无人机综合险)。

提示:无人机飞行存在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开阔、无干扰的场地,并佩戴护具(如护目镜、头盔),以降低事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