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抓”另一架无人机(即拦截、追踪或干扰其他无人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行为方式、主体身份及是否获得合法授权等因素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法律分析:
普通个人或单位未经许可“抓无人机”可能违法
违反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
-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无人机飞行需遵守实名登记、飞行区域(禁飞区/限飞区)、飞行高度等限制,若“抓无人机”行为涉及在禁飞区操作、未申请飞行许可或超高度飞行,可能违反《条例》,面临行政处罚。
干扰他人合法飞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 若使用无人机故意拦截、干扰他人正常飞行的合法无人机(如航拍、物流等),可能构成“扰乱公共秩序”或“干扰他人正常活动”,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26条,可能被处以警告、罚款或拘留。
使用非法设备或技术,违反《无线电管理条例》
- 若通过信号干扰(如阻断遥控信号)、网捕等方式“抓无人机”,可能涉及使用无线电干扰设备或非法改装无人机,根据《无线电管理条例》,未经许可使用无线电干扰设备属于违法行为,可被没收设备并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破坏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刑法》第288条)。
引发安全事故,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 若因拦截行为导致无人机碰撞、坠落,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4/115条)或“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9条),需承担刑事责任。
执法部门依法执行反制任务不违法
- 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为维护公共安全(如防范“黑飞”无人机威胁机场、重大活动安全),可依法使用反制设备(如信号干扰器、网捕装置)拦截违规无人机,但需严格履行法定程序:
- 需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条例》第47条);
- 反制行为需符合“必要、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干预;
- 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资质。
- 普通个人或单位:未经许可使用无人机“抓”其他无人机,大概率违法(涉及飞行违规、干扰他人、非法设备使用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
- 执法部门:在法定职责和程序下执行反制任务,属于合法行为。
建议:若发现违规无人机,应向公安机关举报,而非自行采取拦截措施,以免触犯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