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架无人机在空中相遇时,确保安全飞行的关键是主动避让、遵守规则、保持沟通,以下是具体应对步骤和注意事项:

立即保持安全距离

  • 目视观察:若两架无人机均在视距内(通常500米内),操作者应第一时间通过目视判断相对位置和距离,避免靠近。
  • 技术辅助:若无人机配备避障功能(如超声波、视觉传感器),可启动自动避让,但不可完全依赖技术,仍需手动控制。

主动避让原则

  • 高度优先:若两架无人机高度相近,降低或提升自身高度(例如一架爬升、另一架下降)以错开垂直空间。
  • 方向调整:若高度无法调整,横向移动(如向左/右避让)改变水平路径,避免正面对冲。
  • 减速或悬停:若无法立即判断避让方向,可减速或悬停,让对方优先通过(参考航空“右方优先”规则,但无人机无统一标准,需灵活判断)。

沟通协调(若可能)

  • 无线电联系:若两架无人机操作者互相可见,可通过无线电(如144.5MHz业余频段或当地合法频段)协调飞行路径。
  • 手势或灯光信号:白天可用手势(如挥手示意避让方向),夜间可用无人机灯光(如频闪)传递意图。

遵守法规与空域限制

  • 空域分类:避免在禁飞区(如机场、军事区)或限高区(通常120米内)飞行,减少相遇风险。
  • 注册与标识:确保无人机已注册(如中国需在UOM平台登记),并粘贴操作者联系方式,便于事故追溯。

事后检查与责任

  • 记录数据:若发生碰撞或危险接近,保留飞行日志(如GPS轨迹、高度数据),用于分析责任。
  • 法律责任:根据当地法规,若因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可能面临罚款或法律追责(如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核心原则

  • 预防为主:飞行前规划路径,避免密集区域。
  • 保持警惕:目视观察+技术辅助,双重保障。
  • 礼让优先:主动避让,安全第一。

通过以上步骤,可最大限度降低无人机相遇时的风险,确保安全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