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无人机无法有效跟踪其他无人机,主要受技术原理、算法设计、硬件限制及法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无法跟踪其他无人机的核心原因

视觉识别算法的局限性

大疆的“智能跟随”(ActiveTrack)等跟踪功能主要依赖视觉识别技术(如前置视觉传感器、下视视觉系统),通过分析目标物体的轮廓、颜色、运动轨迹等特征实现跟踪,但无人机的特性导致其难以被准确识别:

  • 体积小、形状不典型:无人机(尤其是消费级)体积较小,且外观多样(如四轴、六轴、固定翼等),缺乏统一特征,视觉算法难以建立稳定的识别模型。
  • 速度快、轨迹复杂:无人机飞行速度可能超过视觉系统的处理能力(如大疆消费级无人机最高时速约72km/h,而专业竞速机可达200km/h),且常做快速变向、悬停、升降等动作,视觉跟踪易丢失目标。
  • 背景干扰:空中环境复杂(如云层、建筑物、鸟类等),目标无人机可能与背景融合,导致识别失败。

GPS跟踪的不可行性

大疆无人机虽具备GPS定位功能,但无法直接获取其他无人机的GPS数据

  • 普通消费级无人机不会主动广播自身GPS位置(涉及隐私和安全),大疆无人机无法通过无线信号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
  • 即使通过特殊手段(如改装)获取目标GPS,大疆的飞控系统也未设计“基于外部GPS的自动跟踪”功能,无法直接调用该数据控制自身飞行。

算法设计初衷的限制

大疆的跟踪功能(如智能跟随、焦点跟踪)主要针对地面或低空静态/慢速移动目标(如人、车辆、动物),算法优化方向是“稳定跟随可见目标”,而非“空中快速移动的无人机”,其路径规划、避障逻辑(如靠近障碍物自动刹车)可能与空中跟踪需求冲突,导致跟踪失败。

硬件性能限制

  • 视觉传感器性能:消费级无人机的视觉传感器分辨率(如1080P)、帧率(通常30-60fps)和视野范围(如前置镜头约60°-90°)有限,难以捕捉快速移动的小型目标。
  • 图传延迟:大疆图传系统(如OcuSync)的延迟约100-200ms,在高速跟踪场景下,延迟可能导致控制指令滞后,目标已移出视野。

法规与安全约束

全球多数地区对无人机跟踪其他无人机有严格限制(如涉及隐私侵犯、空域安全),大疆可能在软件层面限制此类功能,避免用户滥用。

可能的解决方案(需合法合规)

若需实现无人机间的跟踪,可尝试以下方法,但务必遵守当地法规(如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手动操控跟踪

通过遥控器手动控制大疆无人机,利用目视或图传画面调整飞行轨迹,近距离跟随目标,此方法依赖飞手技术,适合短距离、低速场景。

加装第三方跟踪设备

部分专业团队会改装无人机,加装:

  • 红外/激光测距仪:通过发射信号并接收反射,实时获取目标距离,辅助跟踪。
  • 第三方视觉识别模块:如使用更强大的AI芯片(如NVIDIA Jetson)优化目标识别算法,提升对无人机的识别能力。
    注意:改装可能违反无人机适航规定,需提前向民航部门报备。

使用专业跟踪系统

部分工业级无人机(如大疆经纬系列)支持“目标跟踪”扩展功能,可搭配第三方 payload(如视觉追踪吊舱),通过更专业的算法和硬件实现空中跟踪,但成本较高。

标记物辅助

在目标无人机上粘贴特定标记(如反光条、二维码),大疆无人机通过视觉识别标记进行跟踪,此方法需提前协商,且仅适用于合作场景(如竞赛、表演)。

大疆消费级无人机因技术原理和设计定位,难以自动跟踪其他无人机,若需实现此类功能,需结合手动操控、硬件改装或专业设备,并严格遵守空域管理法规,对于普通用户,建议优先使用大疆原生的地面目标跟踪功能(如跟拍人、车辆),避免强行尝试空中跟踪导致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