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合法授权和批准,使用无人机攻击其他无人机通常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涉及行政违法、民事侵权甚至刑事犯罪,具体需结合行为方式、后果等因素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法律分析:

违反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及相关规定:

  • 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需遵守实名登记、飞行许可、空域使用等要求,若使用无人机实施攻击行为,可能涉及“未经批准进入管制空域”“干扰其他航空器正常运行”等违规操作,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设备等)。
  • 若攻击行为导致被攻击无人机失控、坠毁,还可能因“违规操纵航空器”被追究责任。

构成民事侵权

若攻击的无人机属于他人合法财产(如个人或企业所有),故意破坏可能构成《民法典》规定的侵权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赔偿无人机损失、因坠毁造成的其他财产或人身损害等)。

可能触犯刑事犯罪

若攻击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涉嫌以下刑事犯罪:

  1.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4、115条):
    若攻击行为导致无人机坠落至人群、道路等公共区域,可能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即使未造成实际损害,也可能被认定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2. 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第275条):
    若攻击行为故意破坏他人无人机(价值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如5000元以上),可能构成此罪,最高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3. 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119条):
    若被攻击的无人机属于正在执行公共任务(如航拍、测绘、救援等)的“交通工具”,故意破坏可能被认定为“破坏交通工具罪”,最高可处死刑。

  4. 非法使用无线电干扰设备罪(《刑法》第288条):
    若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干扰被攻击无人机的控制链路(如信号屏蔽、劫持),可能涉嫌“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例外情形:合法授权的反制措施

在特定情况下(如反恐、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经法定机关(如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批准,可采取技术手段(如反制设备)对违规无人机进行拦截、迫降或击落,但此类行为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普通个人或单位无权擅自实施

未经合法授权,使用无人机攻击其他无人机通常违法,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追责,若发现违规无人机,应向公安机关或民航部门报告,由专业机构依法处理,切勿自行采取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