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存在使用无人机追踪其他无人机的技术和系统,这种追踪通常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并已在安全、军事、科研等领域有实际应用:
技术实现方式
(1)视觉识别与跟踪
现代无人机可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激光雷达(LiDAR),结合图像识别算法(如AI目标检测),实时锁定并跟踪另一架无人机。
- 通过识别目标无人机的外形、灯光或运动轨迹,实现视觉追踪;
- 在夜间或低光照环境下,利用红外传感器捕捉目标热源信号。
(2)无线电信号监测
无人机通常依赖遥控信号(如2.4GHz/5.8GHz频段)或数据链(如4G/5G、卫星通信)与地面站通信,追踪无人机可通过监测这些信号的频谱特征,定位目标无人机的位置和飞行路径。
- 被动监测:仅接收信号,不干扰,适用于合法监测(如机场、敏感区域的无飞机动监测);
- 主动干扰(需合规):通过发送干扰信号阻断目标无人机的通信或导航(如GPS欺骗),迫使其降落或返航(需注意法律限制)。
(3)协同定位与导航
多架无人机可通过集群技术(如无人机蜂群)协同工作,其中一架或多架担任“追踪者”,利用GPS、北斗等定位信息,结合实时飞行数据(速度、高度、航向),动态调整自身路径以接近目标。
应用场景
(1)安全反制领域
在机场、监狱、政府大楼等禁飞区,非法无人机可能威胁安全,追踪无人机可快速定位并逼近目标,通过:
- 挂载网兜或抓取装置直接捕获;
- 发射信号干扰阻断其通信;
- 引导至安全区域迫降。
(2)军事与侦察领域
军用无人机(如侦察型)常需追踪敌方无人机,获取其位置、任务类型或载荷信息。
- 通过光电传感器持续监视目标;
- 利用电子战设备干扰或欺骗目标无人机的导航系统。
(3)科研与测试
在无人机研发中,追踪无人机可用于测试目标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避障性能或集群协同效率,通过“追踪-被追踪”模拟对抗,优化算法。
限制与挑战
- 法律合规性:多数国家禁止未经授权的无人机追踪或干扰(如干扰通信可能违反《无线电管理条例》);
- 技术难度:目标无人机可能采用低光泽涂层、隐身设计或加密通信,增加追踪难度;
- 续航与距离:追踪无人机需保持与目标相近的航程,对电池续航和动力系统要求较高。
无人机追踪无人机是可行的技术,已在安全反制、军事侦察等领域应用,但需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未来随着AI、电子战技术的发展,追踪效率与隐蔽性可能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