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是否能够躲避其他无人机,取决于其技术配置、应用场景和协同能力。部分高端无人机已具备基础的“躲避其他无人机”能力,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和环境复杂性,其可靠性仍在发展中,以下从技术原理、实现方式和当前挑战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无人机躲避其他无人机的技术原理
无人机要实现“躲避其他无人机”,需依赖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环节,类似自动驾驶汽车的逻辑:
感知:识别其他无人机的位置和动态
-
传感器:需通过机载设备探测周围无人机,常用技术包括:
- 视觉/红外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如YOLO、深度学习)识别其他无人机的外观特征(如旋翼、灯光),但受光照、天气影响较大。
- 雷达/激光雷达(LiDAR):通过发射电磁波或激光探测障碍物距离和速度,精度高但成本较高(军用/工业级无人机更常用)。
- 无线电监测(ADSB/UWB):通过接收其他无人机的通信信号(如ADSB-Out)或专用定位标签(UWB),直接获取其位置信息(需双方支持)。
- 声学传感器:通过旋翼噪音识别附近无人机,但距离近、环境干扰大,实用性有限。
-
协同感知:多架无人机可通过通信链路共享彼此的传感器数据(如位置、速度、航向),形成“群体感知”,提升识别效率。
决策:规划避让路径
- 算法:基于感知数据,通过路径规划算法(如A*、RRT、动态窗口法)计算安全路径,需考虑以下因素:
- 动态障碍物:其他无人机的运动轨迹(速度、方向)需实时预测,避免“追尾”或“对撞”。
- 规则约束:需遵守空域规则(如最低安全高度、禁飞区)和任务优先级(如救援无人机优先避让)。
- 效率平衡:避让动作需尽量减少对原任务的影响(如航拍无人机需避免因避让偏离拍摄目标)。
执行:控制无人机调整姿态
- 通过飞控系统调整电机转速、舵面角度等,实现转向、爬升/下降等动作,需确保控制精度(如避免过冲或震荡)和响应速度(毫秒级)。
当前实现场景与典型案例
消费级无人机:基础避让(静态障碍物为主)
- 主流消费级无人机(如大疆Mavic系列)已具备静态障碍物避让能力(如树木、建筑物),通过前置/下视视觉传感器和超声波模块实现。
- 动态避让(其他无人机):部分高端型号(如大疆Air 3S)通过APAS 5.0(高级辅助飞行系统)可尝试避让快速移动的物体(包括其他无人机),但受限于传感器刷新率(通常30Hz)和算法复杂度,在复杂场景(如多架无人机交叉飞行)下可能出现误判或延迟。
工业/军用无人机:协同避让(群体场景)
- 无人机集群:在物流配送(如亚马逊Prime Air)、农业植保或军事侦察中,多架无人机需协同飞行,此时会采用:
- 集中式控制:通过地面站或“领航机”统一规划路径,其他无人机跟随(如军事无人机编队)。
- 分布式控制:每架无人机独立感知并通信,通过算法(如Voronoi图、势场法)自主避让(如Swarm机器人技术)。
- 典型案例:美国NASA的“UTM(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通过4G/5G网络实现无人机实时位置共享,自动规划避让路径;中国民航局的“低空航路系统”也在试点类似技术。
特殊场景:对抗性避让(军用/安保)
- 军用无人机或反无人机系统(如“无人机捕手”)需主动躲避敌方无人机的攻击,此时会结合:
- 电子对抗:干扰对方无人机的导航信号(GPS/北斗)或通信链路。
- 机动规避:通过高速转向、俯冲等动作脱离攻击范围(需强动力系统和敏捷控制)。
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主要挑战
- 感知精度:消费级无人机的传感器(如摄像头)在高速飞行或复杂背景(如城市)中易误判其他无人机。
- 通信延迟:多机协同需依赖实时通信,5G/6G可降低延迟,但覆盖范围和可靠性仍需提升。
- 法规限制:多数国家要求无人机在视距内飞行,且需申请空域许可,限制了复杂场景下的测试。
- 成本与体积:高端传感器(如激光雷达)和计算单元(如GPU)会增加无人机重量和成本,影响续航。
未来发展方向
- AI深度学习: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如Transformer)提升对动态障碍物的预测能力(如识别无人机的意图)。
- 边缘计算:将部分计算任务(如障碍物识别)转移到机载芯片(如NVIDIA Jetson),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
- 标准统一:推动全球无人机通信协议(如ASTM标准)和避让规则(如“右行优先”)的制定,提升兼容性。
无人机已具备躲避其他无人机的基础能力,但可靠性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场景复杂度:
- 消费级无人机可应对简单动态避让(如单架无人机接近),但在多机交叉或高速场景下可能失效;
- 工业/军用无人机通过协同算法和高端传感器,可在群体场景中实现高效避让;
- 未来随着AI、5G和标准化的推进,无人机间的避让能力将更接近“自动驾驶汽车”的水平,成为低空经济(如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的核心支撑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