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在无人机挂载无人机(即“无人机母机”技术)领域已有相关技术探索与应用,体现了现代无人作战向集群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以下从技术原理、公开进展及作战意义三方面展开说明:
技术原理:无人机母机的核心逻辑
无人机母机技术是指大型无人机作为平台,携带小型无人机(子机)执行任务,母机通常具备更长的航程、更大的载荷能力,可在接近目标区域时释放子机,子机则执行侦察、打击、干扰等任务,这种模式可突破单一无人机的性能限制,实现“1+1>2”的作战效果:
- 扩展作战半径:母机可携带子机深入敌方防空区域,子机执行更危险的任务,母机则在外围提供指挥或中继支持。
- 提升任务灵活性:子机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配置(如侦察型、打击型),通过集群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 降低损失风险:母机可回收部分子机(如旋翼无人机),或通过“蜂群”战术分散敌方防御火力。
解放军的公开进展与案例
中国在无人机母机技术领域已有公开报道的技术验证与装备发展:
-
技术验证与试验
2017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展示了“无人机蜂群”技术,通过母机释放数十架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实现集群编队飞行、协同侦察与打击,2018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示的“彩虹-7”隐身无人机被认为具备携带小型无人机的潜力(其机腹弹舱可容纳多型载荷)。 -
装备应用探索
解放军现役的“翼龙-2”“彩虹-5”等中大型无人机,载重能力达数百公斤,理论上可携带多架小型无人机(如垂直起降固定翼或旋翼无人机),母机可在高空释放子机,子机通过低空隐蔽渗透执行战场监视或精确打击任务。 -
学术与产业支持
国内科研机构(如北航、南航)及企业(如大疆、航天科工)在无人机集群控制、自主导航、通信中继等领域取得多项专利,为母机-子机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战意义:构建无人化作战体系
无人机母机技术是解放军推进“无人化战争”的关键一环,其战略价值体现在:
- 提升非对称作战能力: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无人机集群,对抗传统防空系统,尤其适用于岛屿、山地等复杂地形。
- 强化信息主导权:母机可作为移动通信节点,子机则扩展侦察范围,构建“实时-全域”战场感知网络。
- 适应未来战争形态:在“有人-无人协同”体系中,母机可为有人机提供前出侦察或火力支援,降低人员风险。
解放军在无人机挂载无人机技术上已具备基础研发能力与部分实战化探索,符合全球军事强国无人作战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集群控制等技术的突破,未来无人机母机可能成为解放军执行侦察、打击、电子战等任务的核心平台之一,进一步提升其现代化作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