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探测或追踪“诡异无人机”(如未经授权、非法飞行或行为异常的无人机)需要结合技术手段、法律合规和实际操作的考量,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技术手段:如何用无人机探测其他无人机
视觉识别(最常见方式)
- 原理: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或热成像仪)捕捉空中目标,利用AI算法识别无人机的形状、运动轨迹(如悬停、快速变向等异常行为)。
- 设备需求:
- 无人机(建议选择续航长、稳定性高的型号,如大疆M300 RTK、Autel Evo II Pro)。
- 搭载变焦摄像头(如4K或热成像镜头,适合夜间或低光环境)。
- AI识别软件(部分无人机支持自动目标识别,或通过第三方APP如DroneSense辅助)。
- 局限性:依赖光线和视野,目标无人机若体积小、涂装隐蔽或飞行高度过高(超过摄像头范围),可能难以识别。
无线电信号检测
- 原理:无人机与遥控器、图传系统(如2.4GHz/5.8GHz频段)会发射特定信号,通过专用设备检测这些信号可定位目标。
- 设备需求:
- 无人机探测器(如Dedrone、Aaronia AG等品牌的专业设备,可集成到无人机上)。
- 方向天线(用于定位信号来源方向)。
- 优势:可探测隐蔽飞行(无灯光)的无人机,甚至通过信号强度估算距离。
- 局限性:需专业设备,成本较高;城市环境中无线电干扰多,可能影响准确性。
雷达波探测
- 原理:利用雷达发射电磁波,通过反射波检测空中移动目标(如无人机)。
- 设备需求:
- 小型化雷达模块(如毫米波雷达,可集成到无人机载荷中)。
- 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反射信号,区分无人机与鸟类、气球等)。
- 优势:适合长距离、全天候探测(不受光线影响)。
- 局限性:设备体积大、功耗高,适合固定部署而非动态追踪;成本较高。
声波探测(辅助手段)
- 原理:无人机电机和螺旋桨会产生特定频率的声波,通过麦克风阵列捕捉并分析声纹特征。
- 设备需求:
- 高灵敏度麦克风(如指向性麦克风或麦克风阵列)。
- 声纹识别算法(需提前录入常见无人机的声纹数据库)。
- 局限性:环境噪音(如风声、车辆)干扰大,仅适合近距离(<100米)探测。
实际操作步骤
- 规划探测区域:根据目标无人机的活动规律(如禁飞区周边、敏感设施上空),划定重点搜索范围。
- 部署探测无人机:
- 若用视觉识别,需控制无人机在目标区域上空(建议高度50-150米)缓慢巡航,利用变焦镜头扫描空中。
- 若用无线电检测,需让探测无人机携带专用设备,沿可能信号来源方向飞行,定位目标。
- 数据分析与确认:
- 视觉识别:通过屏幕观察或AI标记可疑目标,确认是否为无人机(排除鸟类、风筝等)。
- 无线电检测:根据信号频段(如2.4GHz为常见遥控频段,5.8GHz为图传频段)和强度,判断目标位置。
- 追踪与取证:
- 发现目标后,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碰撞)并持续追踪,记录其飞行轨迹、外观特征(如颜色、型号)。
- 若目标无人机有违法行为(如入侵禁飞区),需保存视频/信号数据作为证据。
法律与合规注意事项
- 空域申请:无人机飞行需遵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飞行前需通过“UOM平台”申请空域,确保探测行为合法。
- 隐私保护:探测过程中避免拍摄无关人员或敏感区域(如住宅、军事设施),否则可能涉及侵犯隐私。
- 处置权限:发现非法无人机后,不得自行击落或干扰(如使用反制设备),需立即联系当地公安或民航部门处理。
挑战与局限性
- 目标隐蔽性:部分无人机采用低光泽涂装、低电量信号发射(如“静默飞行”模式),增加探测难度。
- 续航限制:探测无人机需长时间飞行,对电池续航要求高(建议配备备用电池或充电车)。
- 成本问题:专业探测设备(如雷达、无线电检测模块)价格昂贵,适合企业或机构使用,个人用户成本较高。
替代方案(若无需动态追踪)
如果仅需监测固定区域(如机场、监狱周边),可部署固定式无人机探测系统(如地面雷达+摄像头),成本更低且稳定性更高。
用无人机探测“诡异无人机”需结合视觉、无线电等多技术手段,同时严格遵守法律,个人用户建议以视觉识别为主,企业或机构可考虑集成专业探测设备,发现可疑目标后,务必通过合法渠道上报,避免自行处置引发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