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空中发生碰撞或相互干扰(即“无人机踩无人机”)是一种危险情况,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失控甚至坠落,以下是具体的应对措施和预防建议:

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步骤

如果两架无人机已经发生碰撞或即将碰撞,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切断动力(仅限紧急情况)

  • 手动操作:若其中一架无人机仍在可控状态,迅速拉低油门(或降低推力),使其尽快降落,避免二次碰撞。
  • 自动返航:若无人机支持一键返航功能,立即触发该功能(需确保GPS信号良好),让无人机自动返回起飞点。

远离密集区域

  • 若碰撞发生在人群或建筑物附近,优先将无人机引导至空旷区域降落,防止坠落时造成次生伤害。

检查设备状态

  • 降落后检查:碰撞后立即检查螺旋桨、电机、机身是否有明显破损(如裂纹、变形),若螺旋桨损坏,需更换后再起飞。
  • 校准传感器:碰撞可能导致指南针、陀螺仪等传感器偏差,需重新校准(通过无人机配套APP操作)。

避免强行起飞

  • 若无人机出现异常(如电机不转、遥控器失控),切勿强行起飞,需联系厂家或专业维修人员处理。

预防“无人机互踩”的关键措施

通过以下方法可最大限度避免碰撞:

遵守飞行规则

  • 保持安全距离:多架无人机同时飞行时,相互间距应至少保持50米以上(具体根据机型性能调整)。
  • 视距内飞行:根据中国民航局规定,消费级无人机应在视距内(500米以内)飞行,避免“盲飞”。

利用技术辅助

  • 开启避障功能:中高端无人机(如大疆Mavic系列)配备前后下视避障系统,需在APP中开启该功能。
  • 设置地理围栏:通过APP划定虚拟边界,限制无人机飞入危险区域或靠近其他无人机。
  • 频段分离:若多架无人机使用同一频段(如2.4GHz),可能互相干扰,建议切换至5.8GHz频段(需设备支持)。

操作习惯优化

  • 专人指挥:团队飞行时,指定一人负责协调,避免多人同时操作导致混乱。
  • 错峰飞行:在复杂环境中(如无人机表演),提前规划飞行顺序,避免多机同时升降。
  • 监控环境:飞行前用肉眼或无人机摄像头观察周围空域,确认无其他无人机靠近。

特殊场景处理

无人机表演/编队飞行

  • 需使用专业编队控制系统(如大疆Agras、Intel Shooting Star),通过地面站软件统一调度,避免单机失控。

竞技类飞行(如无人机竞速)

  • 参与者需佩戴FPV(第一视角)眼镜,实时观察飞行路径,同时赛道应设置隔离带,减少碰撞风险。

法律与责任提示

根据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 微型/轻型无人机需在视距内飞行,且高度不超过120米;
  • 若因操作失误导致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操作者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避免“无人机互踩”的核心是预防为主,通过遵守规则、利用技术辅助、优化操作习惯降低风险,若发生碰撞,优先确保安全降落,再检查设备状态,切勿强行冒险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