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争中,手雷作为传统近距离作战武器,与无人机这一现代技术装备的结合,深刻改变了战场态势,成为冲突中“低成本高效率”作战的典型代表,以下从双方使用情况、技术特点及战术影响展开分析:

手雷:传统武器的现代战场应用

手雷(手榴弹)是近距离作战中破坏掩体、杀伤人员或制造混乱的核心装备,俄乌双方在城市战、堑壕战、丛林战中广泛使用,类型主要包括:

  • 进攻型手雷(如RGO、RGN,俄制):爆炸瞬间产生高温高压和破片,适合攻击开阔地或浅层掩体目标。
  • 防御型手雷(如F-1,俄制;M67,美制):破片飞散范围大,用于封锁通道或压制敌方火力点。
  • 简易改装手雷:双方均利用战场资源改造,如将手雷与定时装置、触发引信结合,制成简易爆炸装置(IED),用于伏击或防御工事。

无人机:俄乌战争的“战场主角”

俄乌战争被称为“无人机战争”,双方大量依赖无人机执行侦察、目标定位、火力校正及直接打击任务,类型涵盖:

乌克兰方面

  • 西方援助机型:土耳其TB2无人机(中空长航时,可挂载激光制导炸弹)是早期主力,用于打击俄军指挥所、火炮阵地;后期美国提供“弹簧刀”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但数量有限。
  • 商业无人机改装:大量使用中国大疆等消费级四轴无人机(成本低、易获取),通过加装投掷装置(如3D打印的挂架)或改装为“第一人称视角”(FPV)自杀式无人机,成为战场核心。

俄罗斯方面

  • 自制机型:“海鹰-10”(侦察型)、“猎户座”(攻击型,可挂载小型炸弹)是主力,但数量和性能曾受西方制裁限制。
  • 伊朗援助机型:2022年后,伊朗提供“见证者-136”(Shahed-136)自杀式无人机,低成本、高续航(约2500公里),用于对乌后方弹药库、能源设施的“饱和攻击”。

无人机+手雷:低成本战术的“致命组合”

双方最典型的创新是将手雷与无人机结合,通过小型无人机挂载手雷实施精确打击,极大提升了作战灵活性和效率:

战术场景

  • 城市战/堑壕战:无人机可飞越障碍(如墙壁、战壕),将手雷直接投入敌方掩体、散兵坑或指挥所,避免己方士兵暴露。
  • 伏击与反伏击:利用无人机侦察发现敌方隐蔽目标(如狙击手、机枪阵地),随后投掷手雷精准清除。
  • 补给线干扰:对俄军后勤车队或乌军弹药点进行“游击式”打击,手雷的破坏力虽小,但频繁攻击可瘫痪对方运作。

技术实现

  • 载荷适配:消费级无人机(如大疆Mavic系列)载重约0.5-2公斤,可挂载1-2枚手雷(普通手雷重约400克);改装后的FPV无人机(加装摄像头和操控系统)可更精准控制投掷时机。
  • 成本优势:一枚手雷成本约50-200美元,无人机(商业型)约1000-3000美元,远低于传统火炮或导弹(数万至数十万美元),适合弱势方(乌克兰)大量消耗。

典型案例

  • 2022年,乌军士兵发布视频显示:用改装的大疆无人机将手雷投入俄军战壕,直接命中两名士兵,引发关注。
  • 俄军同样使用类似战术,通过无人机向乌军据点投掷手雷,配合炮火压制,逐步清理城市建筑中的防御点。

战术影响与战略意义

  1. 作战模式变革:无人机+手雷的组合打破了“火力优势方主导”的传统,弱势方可通过技术改装实现“非对称打击”,降低自身伤亡。
  2. 战场透明化加剧:无人机侦察与打击结合,使战场“单向透明”(一方更易发现并攻击另一方),推动双方加强电子战(如干扰无人机信号)。
  3. 军事技术平民化:商业无人机的军事化改装,反映了现代战争中“民用技术军事化”的趋势,降低了战争的技术门槛。

在俄乌战争中,手雷与无人机的结合是“传统武器+现代技术”的典型案例,双方通过低成本、高灵活性的战术,将手雷的近距离杀伤力与无人机的远程侦察/打击能力结合,重塑了战场攻防节奏,这一模式不仅影响了俄乌冲突的走向,也为未来低强度战争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