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与情报收集
-
协同侦察无人机:
- MQ-9B“海上卫士”:具备长航时、隐身能力和电子战能力,可与隐身无人机形成侦察网,共享目标信息。
- RQ-170“哨兵”:已退役但技术成熟,可提供类似隐身侦察支持。
- 中国“无侦-7”:大型隐身无人机,适合远距离侦察,可与隐身无人机协同。
-
数据链与通信中继:
- 通信无人机:如“海上天网”无人机,提供卫星通信中继,增强隐身无人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传输能力。
对地攻击与打击
-
隐身攻击无人机:
- 美国“MQ-9C”:可携带武器,与隐身无人机协同作战,执行打击任务。
- 中国“攻击-11”:隐身攻击无人机,可与隐身侦察无人机配合,形成“侦察-打击”一体化。
- 以色列“哈比”:虽然非严格隐身,但低可探测性高,可与隐身无人机协同突防。
-
无人僚机:
- 美国“XQ-58A”:低成本隐身无人僚机,可与隐身无人机组成编队,执行任务。
- 中国“WJ-700”:高速隐身无人机,可与隐身侦察无人机协同,执行快速打击。
电子战与对抗
- 电子战无人机:
- 美国“RQ-170”的电子战衍生型号:可与隐身无人机协同,压制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
- 中国“无侦-8”:高速隐身无人机,可执行电子侦察和对抗任务。
战术协同与体系作战
-
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
- 地面指挥系统:如“智能指挥网”,整合隐身无人机与其他平台的数据,形成作战体系。
- 卫星中继:如“天基信息网络”,为隐身无人机提供全球覆盖的通信支持。
-
多机编队协同:
- 隐身侦察机+隐身攻击机:如美国F-22与F-35的协同模式,可扩展至无人机领域。
- 隐身无人机+无人僚机:如美国“忠诚僚机”计划,提升作战灵活性。
特定任务搭配
- 侦察-打击一体化:
隐身侦察无人机(如“无侦-7”)发现目标后,隐身攻击无人机(如“攻击-11”)执行打击。
- 电子战-侦察协同:
隐身电子战无人机(如“无侦-8”)压制敌方雷达,隐身侦察无人机(如“无侦-7”)进行目标确认。
隐身无人机的搭配需遵循“侦察-打击-协同”原则,典型组合包括:
- 侦察+攻击:隐身侦察机(如“无侦-7”) + 隐身攻击机(如“攻击-11”)。
- 侦察+电子战:隐身侦察机(如“无侦-7”) + 隐身电子战机(如“无侦-8”)。
- 协同作战:隐身无人机(如“攻击-11”) + 无人僚机(如“XQ-58A”)。
未来趋势是向“隐身+智能化+协同化”发展,例如中国“翼龙-3”无人机已具备隐身能力,可与隐身无人机形成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