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是否能够“击爆”另一架无人机,取决于无人机的类型、配置及使用场景,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消费级/民用无人机:几乎无主动攻击能力

普通消费级无人机(如四轴飞行器、航拍机)通常设计用于摄影、运输或娱乐,载重和功能有限,不具备主动攻击其他无人机的能力,若两架此类无人机在空中发生碰撞,可能因物理冲击导致双方坠落或损坏,但“击爆”更多是意外而非主动攻击。

军用/专业攻击型无人机:具备主动攻击能力

军用或专业用途的攻击型无人机(如美国的MQ-9“死神”、中国的“翼龙”系列)通常配备武器系统(如导弹、炸弹),理论上可以主动攻击并击毁其他无人机

  • 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土耳其TB-2无人机攻击亚美尼亚的无人机和地面目标;
  • 现代反无人机系统(如美国的“毒刺”导弹、激光武器)也可能由无人机搭载,用于拦截敌方无人机。

专用反无人机系统:针对性打击

针对无人机威胁,部分无人机被设计为“反无人机平台”,通过以下方式对抗其他无人机:

  • 物理捕获:如搭载网枪,缠住目标无人机使其失控;
  • 电磁干扰:通过发射干扰信号,破坏目标无人机的导航或通信系统;
  • 自杀式攻击:小型无人机携带爆炸物,主动撞击目标(类似“游荡弹药”)。

关键限制:法律与伦理

即使技术上可行,未经授权使用无人机攻击其他无人机可能涉及法律风险,多数国家对无人机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如需申报航线、禁止携带武器),军用或执法用途需符合国际法和国内法规。

  • 消费级无人机:无法主动“击爆”其他无人机,碰撞可能导致损坏但非主动攻击。
  • 军用/专业攻击型无人机:若配备武器,可主动击毁其他无人机。
  • 专用反无人机系统:通过干扰、捕获或自杀式攻击实现针对性打击。

无人机能否“击爆”另一架无人机,核心在于其类型、配置及使用是否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