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技术升级成焦点
时间:202X年X月X日 下午3时许
地点:XX市XX区滨江公园上空
一架民用消费级无人机与一架商用航拍无人机今日下午在XX市滨江公园附近空域发生碰撞,导致两机坠落损毁,所幸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事件引发公众对无人机飞行安全及监管漏洞的关注。
事故经过:操作失误或为直接诱因
据目击者描述,事发时两架无人机分别在滨江公园东西两侧进行低空航拍,高度约50米,突然,其中一架无人机因避让不及与另一架发生剧烈碰撞,碎片散落至公园草坪及周边道路,现场目击者王女士表示:“听到‘砰’的一声,抬头就看到两架无人机冒着黑烟往下掉,周围人赶紧躲开了。”
涉事双方分别为个人爱好者李某(操作消费级无人机)及某文化传媒公司员工张某(操作商用航拍机),李某称,自己当时正拍摄江景,因视角调整未及时观察周围空域;而张某则表示,其无人机搭载的自动避障系统在强光下出现识别延迟,两架无人机残骸已由警方封存,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监管盲区暴露:低空领域管理待完善
此次事故再次凸显无人机“低慢小”目标监管难题,根据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消费级无人机需在实名登记后于可视范围内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20米;商用无人机则需申请空域及运营资质,现场民警指出,滨江公园周边未划定明确禁飞区,且部分操作者存在“侥幸心理”,未严格遵守报备程序。
XX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联合民航部门启动专项排查,重点整治“黑飞”“乱飞”行为,并计划在公园、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增设电子围栏系统。
技术升级成破局关键
业内专家指出,除加强监管外,提升无人机自身安全性能是预防事故的核心,某无人机研发企业工程师陈明提到,当前消费级无人机普遍依赖视觉避障,但在复杂光照或高速飞行时易失效;而商用机虽搭载双频避障模块,成本较高,普及率有限。
据悉,中国民航局已着手制定《无人机安全技术标准(修订版)》,拟强制要求中大型无人机安装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设备,实现实时位置共享,部分厂商则开始试点“空中交通管理平台”,通过5G网络为无人机提供动态避让指引。
公众呼吁:安全意识需同步提升
事故发生后,XX市无人机协会发起“文明飞行”倡议,呼吁爱好者遵守“三不原则”:不在人员密集区上空飞行、不超越视距范围、不关闭定位系统,市民李先生表示:“无人机好玩,但安全更重要,不能因为个人兴趣影响他人。”
截至发稿,事故双方已达成初步赔偿协议,具体责任认定需待民航部门出具技术分析报告,此次事件为无人机行业敲响警钟——如何在创新发展与安全管控间找到平衡,仍是未来需持续探索的课题。
(XX日报 记者X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