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无人机与其他无人机相撞,需从感知、通信、决策、执行四个层面综合设计解决方案,结合技术手段与法规约束,以下是具体方案:
核心感知技术:精准探测周围无人机
无人机需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重点识别其他无人机的位置、速度和方向,常用技术包括:
主动探测技术
- 激光雷达(LiDAR):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距离,精度高(厘米级),可生成3D点云图,适合中远距离(50-200米)探测,但成本较高。
- 毫米波雷达:穿透性强(雾、雨天),探测距离远(100-300米),适合高速场景,但分辨率较低。
- 超声波/红外传感器:短距离(<10米)避障,成本低,适合低速或近距离场景(如起降时)。
被动探测技术
- 视觉识别(摄像头+AI):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YOLO、Faster R-CNN)识别其他无人机的外形、灯光或标记,结合光流法估算相对运动,需处理光照变化、遮挡等问题。
- 热成像:在夜间或低光照环境下,通过探测无人机电机/电池的热量识别目标。
融合感知
结合LiDAR+视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如特斯拉Autopilot方案),通过卡尔曼滤波或深度学习(如PointPillars)融合数据,提升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
无人机间通信:共享实时信息
仅靠感知可能存在盲区(如被遮挡时),需通过直接通信或接入监控系统共享位置数据:
无人机间直接通信
- ADS-B(自动相关监视广播):类似飞机使用的技术,无人机广播自身位置(经度、纬度、高度、速度)、ID等信息,其他无人机接收后计算碰撞风险,需适配无人机专用频段(如5G NR-U或ISM频段)。
- Mesh网络:无人机组成自组织网络,通过V2V(车对车)协议(如802.11p)实时交换位置和轨迹数据,适合密集飞行场景(如无人机编队)。
接入第三方监控系统
- UTM(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接入“U-Cloud”或“民航无人机云”系统,实时上报位置并获取周围无人机信息(需法规支持)。
- 4G/5G网络:通过移动网络将位置数据上传至云端,云端计算碰撞风险并下发指令(需低延迟网络,如5G URLLC)。
智能决策与路径规划
感知到其他无人机后,需通过算法快速决策并调整路径:
碰撞风险评估
- 几何模型:计算两架无人机的相对位置、速度、方向,判断是否满足安全距离(如国际民航组织ICAO建议的最小间隔:水平5公里,垂直300米)。
- 概率模型:考虑传感器误差、无人机机动性(如突然变向),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碰撞概率,设定阈值(如P<0.1%时触发避让)。
路径重规划算法
- 局部避障:
- 人工势场法:将空间视为势能场,目标点为引力源,障碍物为斥力源,无人机沿合力方向飞行。
- 动态窗口法(DWA):在速度空间(线速度、角速度)中搜索可行轨迹,选择无碰撞且效率最高的路径。
- 全局避障:结合地图数据(如高精地图)重新规划路径,优先保持原任务(如航拍、送货),仅在必要时绕行。
协同避让
多架无人机相遇时,需通过协商确定避让策略(如“右让左”规则,或优先级排序:载人无人机>快递无人机>航拍无人机)。
执行与控制:精准调整飞行状态
决策后,需通过飞控系统调整无人机姿态和轨迹:
- 姿态控制:通过PID控制器调整电机转速(多旋翼)或舵面(固定翼),实现转向、升降。
- 速度控制:限制最大速度(如<20m/s),避免急刹导致失稳。
- 冗余设计:双飞控系统(主+备)、双电池,防止单点故障。
法规与标准:强制要求与技术认证
各国已出台法规强制无人机配备避障功能:
- 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要求Ⅲ类以上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4kg)必须安装避障设备,并接入UTM系统。
- 美国:FAA要求无人机具备“Detect and Avoid”(DAA)能力,可通过机载设备或地面监控实现。
- 欧盟:EASA规定无人机在视距外(BVLOS)飞行时,必须具备碰撞预警和自动避让功能。
低成本方案:消费级无人机适用
针对普通用户,可采用简化方案:
- 视觉+超声波融合:前视双目摄像头(如大疆Phantom 4 Pro)识别前方障碍物,下视超声波+光流定位实现低空避障。
- 手机APP辅助:通过移动网络共享位置(如DJI Fly App的“附近无人机”功能),提示用户手动避让。
- 地理围栏:预设禁飞区(如机场、监狱),无人机接近时自动悬停或返航。
防止无人机相撞需“感知-通信-决策-执行”全链路协同,结合多传感器融合、V2V通信、智能算法及法规约束,高端无人机(如物流、测绘)可采用激光雷达+5G+UTM方案,消费级无人机则通过视觉+超声波+APP共享实现基础避障,随着AI芯片(如NVIDIA Jetson)和5G网络的普及,无人机避撞将更智能、更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