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使用无人机“抓捕”其他无人机的情况,目前公开报道中尚未出现大规模实际应用或标志性事件,但日本在反无人机技术领域已有相关研究和测试,以下是详细说明:
日本反无人机技术的背景
日本因无人机带来的安全威胁(如机场干扰、隐私侵犯、恐怖袭击风险等),自2010年代后期开始加强反无人机技术研发,政府机构(如警察厅、防卫省)和企业均参与其中,目标是构建“探测-识别-干预”一体化的反无人机体系。
物理捕捉类反无人机技术
物理捕捉是反无人机的核心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网捕无人机:用另一架无人机携带网兜,接近目标无人机后释放网兜,将其包裹并带离或迫降。
- 机械臂捕捉:无人机搭载机械臂,直接抓取目标无人机的关键部位(如螺旋桨、机身)。
日本在此领域有技术探索,但公开的实战案例较少,更多处于测试阶段。
- 2019年,日本部分科技企业(如软银集团关联企业)曾展示过网捕无人机的原型系统,用于应对小型非法无人机入侵。
- 日本警察厅在重大活动(如东京奥运会)安保中,曾部署移动式反无人机系统,结合雷达、光电探测和干扰设备,但未明确提及使用“捕捉无人机”进行物理抓捕。
日本反无人机的主流手段
目前日本反无人机的核心手段更侧重电子干扰与定向压制,而非物理捕捉:
- 干扰设备:通过发射电磁波干扰无人机的GPS、遥控信号,迫使其迫降或返航。
- 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日本防卫省曾测试小型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可烧毁无人机关键部件。
- 政策管控:2022年日本修订《航空法》,要求无人机操作需登记,并限制在敏感区域(如机场、政府机构)飞行。
未来趋势
随着无人机威胁升级,日本可能进一步探索“捕捉无人机”的实战化应用,尤其是应对小型、低空、高速的“流氓无人机”,但受限于成本、技术成熟度(如自主追踪、避障能力)和法规限制(如空域管理),物理捕捉类无人机的普及仍需时间。
日本在反无人机领域有技术储备,包括“捕捉无人机”的概念验证,但尚未有公开的大规模实战案例,当前反无人机的核心手段以电子干扰和政策管控为主,物理捕捉更多处于测试和储备阶段,若未来出现具体事件(如重大活动安保中的实际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