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搜索无人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行为方式、目的及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综合判断,以下从法律角度分点解析:
基础前提:无人机飞行的合法性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使用无人机,首先需确保飞行活动本身符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及其他相关规定:
- 实名登记与适航要求:民用无人机需实名登记,微型/轻型无人机除外(但需遵守其他规定);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需符合适航要求。
- 空域与申报:
- 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限制区及周边空域、军事禁区等为管制空域,飞行需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并获许可;
- 真高120米以下空域(特殊区域除外)为微型/轻型无人机适飞空域,无需申报,但需遵守其他限制(如避开人群、机场等)。
- 操作资质: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需通过考核取得操控员执照;微型/轻型无人机在适飞空域内飞行无需执照,但需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若飞行活动本身违反上述规定(如未登记、未申报、无资质操作),则无论是否“搜索无人机”,均可能构成违法。
“搜索无人机”行为的合法性分析
“搜索无人机”的核心是“主动寻找并追踪其他无人机”,其合法性需结合行为方式、目的判断:
合法场景
若搜索行为基于合法授权或公共利益,且符合飞行管理规定,通常不违法:
- 有权机关执行任务:如公安机关为维护公共安全(如防止无人机黑飞、恐怖袭击等),依法使用无人机搜索可疑无人机,属于合法执法行为。
- 私人合法防卫:若自身或他人权益因其他无人机侵害(如侵犯隐私、危险接近等),在必要范围内采取合理措施(如追踪、取证)且不违反飞行规定,可能构成正当防卫或自助行为(需符合比例原则)。
违法场景
若搜索行为涉及干扰、破坏、侵犯权益或无合法依据,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 干扰正常飞行:通过技术手段(如信号干扰、碰撞逼停)或物理手段(如操纵无人机阻挡其他无人机)干扰其正常飞行,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如“干扰交通工具正常行驶”)或《刑法》(如“破坏交通工具罪”)。
- 侵犯隐私或财产:若搜索过程中通过无人机拍摄他人隐私区域(如住宅、私人活动),或故意损坏其他无人机(如撞击、缠绕),可能构成《民法典》中的隐私权侵权或《刑法》中的故意毁坏财物罪。
- 无合法依据的“搜索”:普通个人或单位未经授权,以“防范风险”为名擅自搜索他人无人机,可能涉嫌滥用权利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 单纯观察(“看无人机”):若飞行活动符合实名登记、空域申报等规定,且不涉及干扰、侵犯隐私等行为,通常不违法。
- 主动搜索(“搜索无人机”):需区分场景:
- 基于合法授权(如执法)或必要防卫,且符合飞行规定,合法;
- 未经授权、违反飞行规定,或涉及干扰、侵犯隐私等行为,可能违法甚至犯罪。
建议:使用无人机时,务必遵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若需搜索其他无人机,应优先通过合法渠道(如向公安机关报告)处理,避免自行采取可能违法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