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载人的无人机通常被称为“载人无人机”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也被形象地称为“飞行汽车”,这类设备结合了无人机的垂直起降能力和载人运输功能,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 Urban Air Mobility)的重要方向,以下从技术、现状、挑战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展开介绍:
核心概念与技术原理
载人无人机本质是一种小型电动飞行器,通过电机驱动螺旋桨或旋翼产生升力,实现垂直起降(无需跑道),并通过调整旋翼转速或方向控制飞行姿态(如前进、转向、悬停),与传统直升机相比,其特点包括:
- 电动化:依赖电池(如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而非燃油,更环保、噪音更低;
- 分布式推进:通常采用多旋翼(如4-8个)或多涵道风扇设计,提升安全性和冗余性;
- 自动化:依赖自动驾驶系统(如导航、避障、路径规划),减少人为操作难度。
当前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数十家企业和机构投入载人无人机研发,部分产品已进入测试或试飞阶段,典型代表包括:
企业案例
- Joby Aviation(美国):其eVTOL机型S4已获得美国FAA(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特殊适航证,计划2025年启动商业运营,续航约240公里,可载1名飞行员+4名乘客。
- Ehang(中国,亿航智能):EH216-S是全球首个获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TC)和标准适航证(AC)的载人无人机(2023年),可载2人,续航约30公里,主要用于短途观光和紧急救援。
- Volocopter(德国):VoloCity机型已完成多次公开试飞,计划2024年新加坡世博会期间提供空中出租车服务,可载2人,续航约35公里。
- 小鹏汇天(中国):旅航者X2为双座eVTOL,已完成城市复杂环境试飞,正在推进适航认证。
法规进展
- 中国:2023年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载人无人机需通过适航认证;
- 美国:FAA发布eVTOL适航标准,要求满足与传统飞机相当的安全性;
- 欧盟: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推出“特殊条件”适航框架,推动载人无人机商业化。
关键技术挑战
尽管进展显著,载人无人机仍面临以下核心问题:
续航与能量密度
- 现有锂电池能量密度有限(约300-400Wh/kg),载人后重量增加(乘客+设备约500-800kg),导致续航普遍不足100公里(仅能覆盖城市内短途);
- 解决方案: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3倍)、氢燃料电池(如ZeroAvia的氢能eVTOL)是未来方向。
安全与可靠性
- 需满足“超冗余设计”:电机、电池、控制系统均需备份(如8旋翼中2个失效仍可安全降落);
- 极端天气(大风、暴雨)下的稳定性仍需优化;
- 空中交通管理:需与现有航空系统(如民航客机、无人机)协同,避免碰撞。
法规与基础设施
- 适航认证:需通过严格测试(如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强度、电磁兼容性);
- 起降场地:需建设“垂直起降港(Vertiport)”,配备充电/换电设施;
- 空域管理:需建立低空交通管制系统(如UAM专用航路)。
成本与商业化
- 目前单台eVTOL成本约100-300万美元(类似小型直升机),规模化生产后有望降至50-100万美元;
- 运营成本(电池更换、维护、保险)需低于传统出租车或直升机,才能被大众接受。
典型应用场景
若技术成熟,载人无人机可能率先在以下场景落地:
城市空中交通(UAM)
- 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拥堵:如从市中心到机场(15-30公里)、跨江/跨河通勤;
- 示例:深圳计划2025年开通“湾区一号”eVTOL航线,连接珠海、澳门。
紧急救援
- 快速运送医疗物资(如AED除颤仪)或转移伤员,适用于山区、洪水等地面交通中断场景;
- Ehang的EH216-S已参与广东、海南的医疗急救试点。
旅游观光
- 低空游览城市地标(如上海外滩、广州塔),或自然景观(如峡谷、湖泊);
- 迪拜已计划推出“空中出租车”观光服务。
物流与特殊任务
- 载人版可兼顾“人+货”运输(如工程师快速抵达偏远设备现场);
- 军事领域:小型载人无人机可用于特种作战或侦察。
未来展望
载人无人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短期(2025-2030):试点运营,聚焦短途观光、紧急救援,单次飞行成本较高;
- 中期(2030-2040):规模化商用,航线覆盖主要城市,成本接近高端网约车;
- 长期(2040+):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动驾驶汽车、地铁形成立体网络。
载人无人机是未来交通的重要方向,但需突破续航、安全、法规等瓶颈,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其有望在10-20年内成为现实,重新定义人类的出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