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在于“侵犯隐私”
-
《民法典》隐私权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若“偷看无人机”行为导致他人隐私被非法获取(如窥探他人活动、拍摄他人影像),则可能构成侵权。 -
《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
若无人机拍摄的内容涉及他人生物特征、位置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且未经同意处理,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需取得个人同意)和第14条(禁止非法处理个人信息)。 -
治安管理处罚法
若行为情节严重(如多次偷拍、造成不良影响),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10日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技术场景:关键看“是否非法侵入”
-
合法飞行与非法侵入
- 合法飞行:若无人机在空域开放区域飞行,且未侵入他人私人领域(如住宅、花园),则不违法。
- 非法侵入:若无人机通过干扰、劫持、侵入他人设备(如远程控制、破解协议)获取信息,则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刑法》第286条)或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刑法》第285条)。
-
反制无人机技术
使用反制设备(如无线电干扰器)干扰他人无人机飞行,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8条(故意干扰无线电通讯正常秩序的,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关键判断标准
-
目的与手段
- 若为合法目的(如监测公共区域、科研实验),且通过合法手段(如公开空域飞行),则不违法。
- 若为非法目的(如商业窃密、恶意骚扰),或通过非法手段(如侵入私人领域),则违法。
-
后果与影响
- 若行为未造成实际损害(如仅拍摄公共区域),可能仅面临行政处罚。
- 若造成隐私泄露、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可能构成犯罪(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建议与总结
- 遵守法律法规:无人机操作需遵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CCAR-92部)等规定,避免进入禁飞区或干扰他人飞行。
- 尊重隐私边界:即使技术允许,也不应通过无人机非法窥探他人隐私。
- 法律后果:若行为被认定为违法,可能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
无人机偷看无人机是否违法,取决于具体行为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或违反法律,合法飞行不违法,但非法侵入、干扰或窃取信息则可能违法,建议始终以合法、合规为前提操作无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