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拍摄另一架无人机的上空视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综合考虑设备性能、操作安全、法规限制以及协同控制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具体分析和实现方法:
技术可行性分析
-
设备要求
- 拍摄无人机:需具备足够高的飞行高度(超过目标无人机的飞行高度)、稳定的图传系统(如OcuSync、Lightbridge等)和长续航能力(建议30分钟以上)。
- 目标无人机:需支持被跟踪或定位(如通过GPS信号、视觉识别或遥控器信号),部分高端无人机(如大疆Mavic 3、Inspire 2)可通过“焦点跟随”功能实现自动追踪。
- 辅助设备:可能需要第三方软件(如Litchi、Autopilot)或硬件(如跟焦器、双机支架)来增强协同控制。
-
飞行逻辑
拍摄无人机需位于目标无人机的正上方或侧上方,通过调整高度差和水平距离,获取俯视或斜上方的视角。- 目标无人机飞行高度为50米,拍摄无人机可设定为80米,保持水平距离10-20米(避免图传信号干扰)。
- 通过“环绕飞行”或“轨迹飞行”模式,让拍摄无人机以目标无人机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捕捉动态画面。
操作注意事项
-
安全第一
- 避免碰撞:两架无人机需保持安全距离(建议至少10米),并设置“地理围栏”或“高度限制”防止误操作。
- 信号干扰:2.4GHz/5.8GHz的图传和遥控信号可能相互干扰,建议使用不同频段(如一架用2.4G,另一架用5.8G)或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
- 视距内飞行:根据大部分国家法规(如中国、美国),无人机需在操作者视距内飞行(通常500米内),双机操作需确保两架均在视线范围内。
-
法规合规
- 空域申请:在管制空域(如机场周边、城市中心)飞行需提前向民航部门申请空域。
- 飞行许可:部分国家(如中国)要求无人机实名登记,且多机协同飞行可能需额外报备。
- 隐私与安全:避免在敏感区域(如军事基地、政府机构)拍摄,防止侵犯隐私。
实现步骤(以大疆无人机为例)
-
设备准备
- 两架大疆无人机(如Mavic 3 Pro作为拍摄机,Mini 4 Pro作为目标机)。
- 两部遥控器(建议使用“主从控制”模式,一机控制另一机)。
- 第三方软件(如Litchi)支持多机协同轨迹规划。
-
飞行设置
- 目标机设置:开启“焦点跟随”或“兴趣点环绕”模式,固定飞行路线(如圆形、直线)。
- 拍摄机设置:通过Litchi预设“轨迹飞行”路径,设定高度、半径和速度,确保与目标机保持同步。
- 图传与遥控:拍摄机遥控器切换至“跟随模式”,自动追踪目标机的GPS信号。
-
拍摄技巧
- 构图:利用上方视角拍摄目标机的飞行姿态(如起飞、降落、转弯),结合地面景物增强画面层次感。
- 光影:选择清晨或傍晚的柔和光线,避免正午强光导致过曝。
- 动态跟拍:拍摄机以略高于目标机的速度飞行,制造“追赶”的动态效果。
替代方案(简化操作)
如果双机协同难度较高,可尝试以下替代方法:
- 地面跟拍:将一架无人机固定在地面支架上,作为“静态上方镜头”,另一架正常飞行。
- 长焦镜头:使用带长焦镜头的无人机(如Mavic 3 Pro的3倍变焦),从较远距离拍摄目标机的上方细节。
- 后期合成:分别拍摄两架无人机的画面,通过后期软件(如Premiere、AE)合成上方视角效果。
无人机拍摄另一架无人机的上空视角在技术上可行,但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和法规,同时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和设备支持,对于普通用户,建议从单机拍摄+后期合成入手;专业团队可通过双机协同实现更动态的镜头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