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典型特征,双方围绕无人机的对抗(包括“捕捉”或反制对方无人机)也呈现出技术化、战术化的特点,以下从无人机使用背景、反无人机手段及典型案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俄乌战场无人机的核心作用
俄乌双方均将无人机作为关键作战工具,主要承担三类任务:
- 侦察与情报获取: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如乌克兰的DJI Mavic系列)可深入敌方防线,实时回传战场画面,为炮兵、导弹提供目标定位;
- 直接攻击:中型攻击无人机(如土耳其TB2、伊朗“见证者-136”)携带炸弹或导弹,打击指挥所、火炮、坦克等高价值目标;
- 消耗战与心理战:廉价自杀式无人机(如俄罗斯“天竺葵-2”)通过大规模使用,消耗对方防空资源,同时制造恐慌。
“捕捉无人机”的核心手段:反无人机技术
为应对无人机的威胁,双方发展了多层次反无人机(Counter-UAS, C-UAS)体系,核心手段包括:
电子干扰与压制
通过干扰无人机的通信链路(控制信号、GPS导航)或传感器(摄像头、红外),迫使其失控、迫降或返回。
- 典型系统:俄罗斯的“鲍里索格列布斯克-2”(Borisoglebsk-2)电子战系统、乌克兰的“BUKOVEL-AD”电子战系统;
- 实战效果:2023年,乌克兰声称使用电子战干扰了俄罗斯“天竺葵-2”无人机的导航,导致其偏离目标;俄罗斯也曾通过干扰迫使乌克兰TB2无人机坠毁。
硬杀伤:防空系统与轻武器
对低空、慢速的小型无人机,传统防空系统(如近程防空导弹、高射炮)或单兵武器(如步枪、霰弹枪)可实施直接打击。
- 典型装备:俄罗斯的“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乌克兰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
- 局限:小型无人机体积小、飞行高度低,传统防空系统易漏判,且成本远高于无人机本身(如用数万美元的导弹击落数百美元的无人机,效费比低)。
无人机对抗无人机(空战)
双方尝试用无人机“捕捉”或击毁对方无人机,常见方式包括:
- 携带网兜或抓钩:通过物理接触限制对方无人机飞行(如乌克兰曾测试用无人机挂载网兜捕捉俄军无人机);
- 干扰与诱骗:发射干扰信号或伪造控制信号,劫持对方无人机(需较强电子战能力);
- 自杀式撞击:用廉价无人机主动撞击敌方高价无人机(如俄军“柳叶刀”巡飞弹曾击毁乌军TB2)。
定向能武器(未来趋势)
激光、微波等定向能武器可快速烧毁无人机关键部件(如电机、传感器),具有“零成本”发射优势。
- 进展:2024年,乌克兰首次在战场部署美国提供的“HELWS”激光武器系统,成功击落多架俄军无人机;俄罗斯也测试了车载激光反无人机系统。
典型案例:无人机对抗的实战场景
- 2023年巴赫穆特战役:乌军大量使用电子战干扰俄军“天竺葵-2”无人机的导航,同时用TB2无人机引导炮兵打击俄军指挥所;俄军则通过“柳叶刀”巡飞弹反击,击毁乌军多架TB2。
- 2024年哈尔科夫方向:乌军部署“BUKOVEL-AD”电子战系统,形成“无人机禁飞区”,迫使俄军小型侦察无人机无法靠近前线;俄军则用“铠甲-S1”系统拦截乌军自杀式无人机,但部分漏网无人机仍造成后方弹药库损失。
- “无人机抓无人机”测试:2024年,乌克兰一家国防企业展示用四旋翼无人机挂载网兜,成功捕捉另一架模拟“敌方”的无人机,显示低成本物理拦截的可行性。
无人机对抗的技术与战术演变
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对抗,本质是“低成本、高消耗”与“技术反制”的博弈,双方通过电子战、硬杀伤、无人机空战等手段,试图在“无人机泛滥”的战场环境中争夺制空权,随着定向能武器(激光、微波)的成熟和AI自主对抗技术的发展,无人机“捕捉”的效率与成本比将进一步提升,战争形态可能进一步向“无人化、智能化”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