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同购买无人机的行为本身是合法的,但需满足以下法律要求:
核心法律依据
根据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无人机的购买、使用及管理需遵守相关规范。
合法购买的关键条件
-
购买主体资格
购买方应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若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未成年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签订合同,否则合同可能无效。 -
无人机实名登记
根据《条例》,所有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论型号)的所有者必须依法进行实名登记(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完成),合同中可明确约定登记义务由哪方承担(通常为购买方),但未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 -
合法性
合同条款需符合法律强制性规定,不得包含以下内容:- 用于非法用途(如恐怖活动、侵犯隐私、走私等);
- 规避实名登记、适飞区域限制等监管要求;
- 其他违反《民法典》《条例》等法律的行为。
-
特殊机型购买限制
若购买中型、大型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5kg或具备特定功能),需注意:- 销售方应向公安机关备案购买方信息;
- 购买方可能需具备相关资质(如运营合格证,具体依《条例》及后续细则)。
常见问题解答
-
口头合同是否有效?
口头合同在双方自愿且内容合法的前提下有效,但建议签订书面合同以明确权利义务,避免纠纷。 -
购买后未登记会怎样?
根据《条例》,未实名登记的无人机可能被公安机关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
个人购买大型无人机是否受限?
个人可购买大型无人机,但需遵守《条例》对操控员资质、飞行申请等要求(如需取得操控员执照,飞行前需申请空域)。
通过合同购买无人机是合法的,但需确保购买主体资格合法、合同内容无违法条款,并依法完成实名登记,若涉及特殊机型(如中型、大型),还需关注销售方备案及自身资质要求,建议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规避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