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扛”另一架无人机是否能飞,需从技术、物理和实际可行性角度综合分析,结论是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中极难实现,且多数情况下不可行,具体原因如下:
物理限制:载重能力是核心瓶颈
无人机的飞行能力由其动力系统(电机、螺旋桨、电池)和结构强度决定,关键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含自身重量+负载)。
- 若第一架无人机(A)要“扛”第二架(B),A的总负载需≤其最大载重。
- A自身重1kg,最大载重0.5kg(常见消费级无人机),则B的重量必须≤0.5kg。
- 但普通消费级无人机(如大疆Mavic系列)自身重量约0.9-1.8kg,远超多数A的载重能力,因此消费级无人机几乎无法扛起另一架完整的消费级无人机。
- 工业级或定制无人机可能通过强化动力系统(更大电机、更大螺旋桨、更高容量电池)提升载重,但需大幅增加重量和成本,效率极低。
结构与控制问题:稳定性难以保障
- 结构固定:若A需“扛”B,需设计可靠的固定装置(如支架、夹具),否则飞行中B的晃动会导致A重心偏移,引发失控(如侧翻、坠落)。
- 动力干扰:若B未关闭自身动力系统(如电机仍在转动),其螺旋桨产生的气流会干扰A的气动布局,进一步破坏稳定性。
- 信号干扰:两架无人机的遥控信号、GPS定位或图传系统可能互相干扰(尤其频段相近时),导致控制延迟或失灵。
能量效率:续航大幅缩水
即使A能勉强扛起B,动力系统需输出更大升力,电池消耗会显著加快,若A原本续航30分钟,扛B后可能仅剩5-10分钟,实用性极低。
法规与安全限制
多数国家对无人机载重有严格规定(如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要求载物需申报),且“扛”另一架无人机的行为可能被视为“超规格操作”,需特殊审批,若飞行中B脱落,可能造成地面安全隐患,责任风险高。
特殊场景:理论可行的极端案例
若两架无人机均为微型化定制型号(如重量≤100g的微型机),且A的动力系统专门为载重设计(如高推重比电机、轻量化结构),可能通过物理连接(如磁吸、夹具)实现短暂协同飞行,但此类场景仅为技术验证,无实际实用价值。
普通消费级无人机因载重、结构和动力限制,无法扛起另一架完整无人机并稳定飞行;工业级或定制无人机可能通过极端改装实现,但成本高、效率低且受法规限制,实际中几乎无应用场景。“无人机扛无人机飞行”在现实中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