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DJI)作为全球消费级和行业级无人机领域的龙头企业,目前并未推出载人无人机产品,其业务主要聚焦于小型至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UAV)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覆盖航拍、农业、测绘、安防、物流等多个领域,以下从技术定位、行业现状及未来可能性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大疆的核心业务与技术定位

大疆的无人机产品以非载人、遥控/自主飞行为主要特征,典型产品包括:

  • 消费级:如Mavic、Air、Mini系列航拍无人机(重量1kg以下至2kg级),主打便携、高清影像;
  • 行业级:如经纬(Matrice)系列专业航拍机、农业植保机(如T40)、测绘无人机(如Phantom 4 RTK)、安防无人机(如M300 RTK)等,服务于农业喷洒、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影视拍摄等专业场景。

这些产品的核心设计逻辑是“工具属性”——通过无人机的灵活性、高效性和安全性替代或辅助人类完成特定任务,而非直接搭载乘客。

载人无人机的技术挑战与行业现状

载人无人机(通常指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属于城市空中交通(UAM)或“飞行汽车”范畴,目标是实现短途空中载人运输(如城市内通勤、景区观光等),其技术难度远超非载人无人机,主要挑战包括:

  • 安全冗余:需满足民航级安全标准(如故障率低于10^-9次/小时),需多重冗余设计(动力、导航、通信);
  • 动力与续航:载人需要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目前锂电池能量密度约300Wh/kg,远低于燃油的12,000Wh/kg),或依赖氢燃料等新技术;
  • 法规与认证:需通过民航管理部门的适航认证(如FAA、EASA、中国民航局的TC/PC认证),流程复杂且周期长;
  • 基础设施:需配套起降场地(垂直起降场)、空域管理、充电/加氢设施等。

载人无人机领域的主力企业包括:

  • 国际:Joby Aviation、Archer Aviation、Volocopter(德国)、Lilium(德国);
  • 国内:亿航智能(EHang,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首个载人无人机适航认证)、时的科技、沃飞长空等。

大疆目前未涉足这一领域,其技术积累(如飞控算法、电机/电调、视觉避障)虽可部分复用,但载人场景对安全性、舒适性、法规合规的要求远高于非载人场景,需要全新的研发体系。

大疆是否可能布局载人无人机?

从公开信息看,大疆目前未明确披露载人无人机的研发计划,其战略重心仍集中在非载人无人机及周边产品(如运动相机、稳定器、教育机器人等),可能的考量包括:

  • 市场成熟度:载人无人机仍处于概念验证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全球首个eVTOL取证是2023年亿航的EH216-S),市场尚未大规模爆发;
  • 技术风险:载人场景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对企业品牌造成重大影响;
  • 资源分配:大疆在非载人领域已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拓展新业务需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可能分散现有优势。

大疆目前专注于非载人无人机及行业应用,尚未推出载人无人机产品,载人无人机属于更前沿的航空领域,技术门槛高、法规复杂,目前主要由专业eVTOL企业推动,若城市空中交通市场成熟且技术突破,大疆是否会进入该领域仍需观察其战略调整,但短期内无明确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