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捡”另一架无人机的行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场景、行为目的及当地法律法规综合判断,以下从中国法律角度分析关键要点:
飞行合规性:是否违反航空管理法规?
根据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及《民用航空法》:
- 飞行许可:若操作无人机需在管制空域(如机场、军事禁区、敏感区域周边)飞行,必须提前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并获得许可,若“捡无人机”的行为发生在未经批准的空域或高度,可能构成违规飞行。
- 操作资质:操控无人机需具备相应资质(如微型无人机无需执照,但轻型及以上需通过培训并取得操作证书),若操作人无资质,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行为目的:是否干扰他人合法权益?
- 干扰他人设备:若未经允许使用无人机对他人合法飞行的无人机进行拦截、缠绕或“捡取”,可能构成对他人财产权的侵犯(《民法典》第1165条),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情节严重(如导致无人机坠毁、损毁),可能涉嫌《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罪”。
- 公共安全风险:若操作过程中因技术失误导致无人机碰撞、坠落,危害公共安全(如坠落在人群、交通要道),可能涉嫌《刑法》第114/115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隐私与数据安全:是否涉及非法获取信息?
若使用无人机“捡”另一架无人机时,未经同意拍摄他人隐私(如住宅、私人活动)或获取设备存储的数据(如照片、视频),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面临行政处罚或民事诉讼。
特殊场景:合法干预的例外
若另一架无人机涉嫌违法飞行(如侵入禁飞区、威胁公共安全),可向公安机关或民航部门报告,由执法部门依法处置,私人擅自采取“捡无人机”行动,即使出于善意,也可能因程序违法而承担责任。
未经批准且未获得合法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无人机“捡”另一架无人机可能违法,具体涉及航空管理、财产权、隐私权及公共安全等多方面法律风险,若遇到无人机扰飞问题,建议优先通过报警或联系民航管理部门处理,避免自行干预引发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