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新规是否禁止击落无人机”的问题,需结合我国现行法规进行明确解答:
核心结论:普通个人或单位不得随意击落无人机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普通个人、单位或非授权机构无权直接击落违规飞行的无人机,击落无人机的行为可能涉嫌违法,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与合法应对措施
禁止非法击落无人机的法律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击落无人机可能构成对他人财产权的侵害(无人机属合法财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若击落行为导致无人机损毁且价值达到立案标准,可能涉嫌犯罪。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对违反条例规定、扰乱公共秩序或危害公共安全的无人机,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飞行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情节严重的,可处罚款或没收无人机。条例未授权个人击落无人机,仅明确执法部门可采取必要措施。
合法应对违规无人机的途径
若发现无人机违规飞行(如侵入禁飞区、干扰公共秩序等),正确做法是向相关部门报告,而非自行处置:
- 向公安机关报告:拨打110,由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条例》等法规处理(如责令降落、罚款、没收设备等)。
- 向民航部门举报: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无人机云系统”或当地民航监管局反馈,民航部门可对违规飞行进行技术监控和行政处罚。
- 特殊情况下的执法权限:仅当无人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如携带爆炸物、攻击关键设施)且其他措施无效时,执法部门(如公安、国安)可能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包括击落),但需严格履行法定程序。
无人机管理的核心原则:预防与规范
新规的核心是“源头管控+动态监管”,而非事后击落:
- 登记管理:所有民用无人机需在民航局“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注册,未登记飞行可能被处罚。
- 空域划分:明确禁飞区(如机场、军事禁区)、限飞区(如人群密集区),无人机需通过“UOM平台”申请飞行计划。
- 技术手段:推广电子围栏、远程识别(ID)等技术,自动阻止无人机进入禁飞区。
“无人机新规不能打无人机”的本质是:普通个人或单位无权击落无人机,违规飞行需通过合法渠道由执法部门处理,这一规定既保护了无人机所有者的合法财产权,也避免了因擅自处置引发的法律风险和公共安全风险,遇到违规无人机时,最有效的做法是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共同维护空中秩序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