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与无人机之间存在相撞的可能性,但实际发生概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技术手段、操作规范、环境密度等,以下从具体场景和技术层面展开分析:

理论上的碰撞风险

从物理层面看,两架无人机若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以相反或交叉路径飞行,且未采取有效避让措施,就会发生碰撞,这种情况在以下场景中更易出现:

  • 高密度飞行区域:如无人机表演、比赛、物流集散区等,多架无人机集中飞行时,路径协调难度增加;
  • 手动操控失误:业余玩家手动控制时,若注意力分散或操作不熟练,可能无法及时规避其他无人机;
  • 技术故障:避障系统失效(如传感器故障、算法错误)、通信中断(如信号干扰)或动力系统异常(如失控),可能导致无人机无法按预期避让。

技术手段降低碰撞风险

现代无人机普遍配备主动避障技术,大幅减少了碰撞概率:

  • 视觉/雷达避障:通过摄像头、超声波或激光雷达(LiDAR)实时感知周围障碍物(包括其他无人机),自动调整飞行路径;
  • 电子围栏与限飞区:通过GPS定位限制无人机进入禁飞区(如机场、敏感区域),减少密集区域的无序飞行;
  • 无人机交通管理(UTM)系统:部分地区(如欧美、中国)正在试点UTM系统,通过通信协议让无人机共享位置、速度等信息,实现“空中交通协调”;
  • 自动返航与失控保护:若信号中断或电量过低,无人机可自动返回起飞点或降落,避免失控后随意飞行。

实际碰撞案例与现状

尽管技术手段降低了风险,但无人机相撞事件仍偶有发生

  • 业余场景:2023年,某地无人机爱好者聚会中,因多架无人机手动操作且未开启避障,发生两架轻型无人机碰撞;
  • 特殊环境:强电磁干扰区域(如高压线附近)可能导致通信或避障系统失效,增加碰撞风险;
  • 恶意行为:极少数情况下,有人故意操控无人机接近其他无人机(如竞技或干扰),也可能引发碰撞。

风险可控,但需警惕

技术规范(如避障系统)和法规限制(如限飞区、飞行高度)的约束下,无人机与无人机之间的碰撞风险已被大幅抑制,日常飞行中较为罕见,但在高密度环境、手动操控失误或技术故障等特殊场景下,仍存在潜在风险,操作无人机时应遵守当地法规,开启避障功能,避免在密集区域随意飞行,以最大限度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