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挂载另一架小无人机的行为通常涉及违法风险,具体需结合法律法规和实际场景综合判断,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违反飞行安全与设备合规要求

根据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无人机的设计、生产、使用需符合安全性要求,且飞行活动需确保空域安全。
若将小无人机挂载在另一架无人机上,可能直接改变原无人机的物理性能(如重量、平衡、气动特性等),导致其失去原有的“空域保持能力”(无法稳定控制飞行轨迹)或“可靠被监视能力”(难以被地面设备准确追踪),从而违反《条例》中“无人驾驶航空器应当符合有关质量要求”的规定。

超出操作资质与能力范围

根据《条例》,操控无人机需取得相应的操控员执照(微型无人机除外,但需遵守其他限制),通常情况下,一名操控员需集中精力操作一架无人机以确保安全;若同时操控两架(尤其通过挂载方式联动),可能超出个人反应能力和操作规范,属于“未具备相应操作能力”的违规行为。
若挂载的小无人机未单独注册登记(根据《条例》,所有民用无人机均需实名登记),也可能因“未注册飞行”被追责。

未履行空域申请与审批程序

根据《条例》,无人机飞行需提前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申请飞行空域和飞行计划(微型无人机在管制空域外飞行、农用无人机在适飞空域内作业等少数情况除外),若挂载小无人机的行为未提前申报,或申报内容未涵盖“挂载飞行”的特殊场景(如载重变化、飞行轨迹复杂性增加),可能因“未经批准擅自飞行”被认定为违法。

其他潜在违法风险

若通过挂载方式实施其他违法行为(如运输违禁品、偷拍隐私、干扰公共秩序等),将同时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更严重的法律责任。

无人机挂载小无人机的行为,大概率违反《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规,涉及设备合规性、操作资质、空域审批等多方面问题,建议严格遵守“一机一控”原则,确保无人机使用符合安全规范,并提前向当地民航部门或公安机关咨询具体场景的合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