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拍摄另一架无人机(即“无人机拍无人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合规性、技术可行性和安全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法律与规定:需严格遵守当地法规
不同国家/地区对无人机的管理要求差异较大,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 空域许可:两架无人机同时飞行时,是否均需向民航或空管部门申请飞行许可?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管制空域内飞行需提前申请;美国FAA要求部分空域需提交LAANC(低空授权和通知能力)申请。
- 操作资质:操作者是否持有相应资质(如中国需考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员执照》)?若两架无人机分属不同操作者,需各自满足资质要求。
- 飞行限制:是否在禁飞区(如机场、军事区)或限飞区(如人口密集区)内?多数国家禁止在5公里内机场周边飞行,且对高度(120米)有严格限制。
- 隐私与安全是否涉及他人隐私?若拍摄公共场所或他人财产,需遵守隐私保护法规(如中国《民法典》对肖像权、隐私权的规定)。
建议:操作前务必通过当地民航局官网(如中国CAAC、美国FAA)查询具体规定,确保完全合规。
技术可行性:需满足设备与操作条件
-
追踪能力:
现代消费级无人机(如大疆Mavic 3、DJI Air 3)多具备“焦点跟随”或“智能追踪”功能,可自动锁定并跟随移动目标(如另一架无人机),但需注意:- 目标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需在追踪无人机的能力范围内(通常消费级无人机最大水平速度约20-30m/s);
- 目标需保持清晰视觉特征(如颜色、形状),避免与背景混淆(如纯色天空下可能丢失目标)。
-
避障与安全:
两架无人机靠近时,需依赖各自的避障系统(如大疆的APAS 5.0)避免碰撞,但避障系统可能因以下情况失效:- 光线不足(夜间或阴影区);
- 目标飞行速度过快或轨迹突变;
- 无人机间距过近(建议保持至少10米以上安全距离)。
-
信号与干扰:
两架无人机的遥控信号(2.4GHz/5.8GHz)可能互相干扰,导致操控延迟或失控,建议:- 使用不同频段(如一架用2.4GHz,另一架用5.8GHz);
- 保持操作者间距(至少50米),避免信号重叠。
-
拍摄效果:
若需高质量画面,需考虑:- 拍摄无人机的云台稳定性(三轴云台可有效减震);
- 镜头焦段(广角镜头适合大场景,长焦镜头适合特写但需更远距离);
- 光照条件(逆光或弱光可能影响画质)。
安全风险:需优先防范
- 碰撞风险:两架无人机靠近时,若避障失效或操作失误,可能发生碰撞,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坠落伤人(尤其禁止在人群上方飞行)。
- 信号丢失:若其中一架无人机超出遥控范围或信号被干扰,可能失控坠落。
- 电池续航:同时操作两架无人机会加速电量消耗,需预留足够返航电量(通常建议保留30%以上)。
可以,但需谨慎
若满足以下条件,无人机拍无人机是可行的:
- 严格遵守当地法规(空域许可、资质、限飞区等);
- 使用具备追踪和避障功能的设备,保持安全距离;
- 操作者具备丰富经验,能应对突发情况(如目标丢失、信号干扰);
- 优先在空旷、无人群区域操作,避免高风险场景。
建议:新手可从地面固定目标开始练习追踪,熟练后再尝试无人机互拍;商业拍摄或复杂场景可咨询专业飞手或申请空域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