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人机“捉”无人机的行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操作方式、场景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来判断,多数情况下未经批准的此类行为可能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以下是关键法律分析:
核心法律依据
我国对无人机管理的主要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具体行为可能涉及的违法情形
干扰或破坏他人无人机的正常飞行
若通过技术手段(如信号干扰、电磁压制)或物理手段(如用另一架无人机撞击、缠绕)干扰他人无人机的正常飞行,可能涉嫌以下违法:
- 违反《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根据该条例,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破解无人驾驶航空器,不得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施干扰民航飞行、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未经批准擅自干扰他人无人机,可能被认定为“违规飞行”或“非法干扰”,面临行政处罚。
-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若干扰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如导致无人机坠落影响公共安全),可能被认定为“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10日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 涉嫌刑事犯罪:若故意破坏他人无人机(价值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可能构成《刑法》第275条的“故意毁坏财物罪”(一般立案标准为5000元以上);若干扰行为导致无人机坠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死刑)。
未经批准的“反制”行为
若使用无人机携带反制设备(如网枪、信号干扰器)拦截或捕获他人无人机,需注意:
- 反制设备的使用需授权:根据《条例》,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反制设备使用需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可能涉嫌“非法使用专用器材”(《刑法》第284条),或违反《反恐怖主义法》中关于反制设备管理的规定。
- 空域使用需审批:若操作反制无人机的飞行未申请飞行空域或计划,可能违反《条例》中关于“飞行空域审批”的规定,面临行政处罚。
合法场景的例外
若经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授权(如协助处置危险飞行、反恐任务),在合法框架内使用无人机“捕捉”违规无人机,则属于合法行为,但此类操作需严格遵循授权程序,否则仍可能违法。
合法应对违规无人机的途径
若发现其他无人机存在危险飞行(如侵入禁飞区、侵犯隐私),不建议自行用无人机“捕捉”,而应通过以下合法方式处理:
- 向公安机关举报:拨打110,由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条例》处理。
- 向民航部门举报: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或地方民航管理局反馈违规飞行线索。
- 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若涉及隐私侵犯(如偷拍),可要求操作人停止行为并删除影像,必要时通过民事诉讼维权。
未经批准用无人机“捉”无人机的行为,大概率违法甚至构成犯罪,无人机操作需严格遵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规,任何干扰、破坏他人无人机或违规反制的行为,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遇到违规无人机时,应通过合法途径(如报警、举报)解决,而非自行采取风险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