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无人机与其他无人机相撞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消费级无人机密集飞行的场景中(如景区、公园、活动现场等),可能由操作失误、环境复杂或设备限制等因素引发,以下从原因、后果、预防措施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相撞的常见原因
-
操作失误:
飞手未保持“视觉线内飞行”(VLOS,即始终肉眼可见无人机),或同时操控多台设备导致分心;部分新手对飞行高度、速度控制不熟练,容易偏离预定航线。 -
环境复杂:
在人群密集、障碍物多(如树林、建筑)的区域飞行,无人机避障系统(如大疆的APAS)可能因传感器遮挡或算法局限无法及时避让其他无人机。 -
设备限制:
部分低价或自制无人机缺乏避障功能,或飞手未开启“自动避障”模式(大疆部分机型需手动开启);低电量时无人机可能强制降落,增加碰撞风险。 -
法规意识薄弱:
未遵守当地禁飞区规定(如机场、军事区周边),或在未报备的情况下超限飞行(如超过120米高度),导致与其他合法飞行的无人机相遇。
相撞的后果
- 设备损坏:无人机螺旋桨、机臂、云台等部件可能断裂,电池因撞击脱落或短路,严重时直接坠落。
- 安全风险:坠落的无人机可能砸中地面人员、车辆或建筑,螺旋桨高速旋转可能造成割伤(尤其儿童)。
- 责任纠纷:若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受伤,飞手可能面临赔偿或法律责任(需根据当地法规划分过错)。
如何避免相撞?
操作规范
- 严格遵守“视觉线内飞行”(VLOS)原则,避免依赖手机/遥控器屏幕远距离操控。
- 飞行前检查无人机状态(如避障功能是否开启、电量是否充足),避免在风速过大(超过机型限制)时飞行。
- 避免在无人机密集区域(如航拍热点、比赛现场)同时起飞多台设备,必要时与其他飞手协商航线。
技术辅助
- 大疆部分机型(如Mavic 3、Air 3)支持“自动避障”和“焦点跟随”功能,可优先开启以辅助避让障碍物。
- 使用“DJI Fly”APP的地图功能,查看周边是否有其他飞手登记的飞行计划(部分地区支持)。
- 配备FPV(第一视角)眼镜,提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
法规遵守
- 飞行前查询当地禁飞区(可通过“UOM平台”或大疆“GEO地图”确认),在限飞区(如景区)需提前申请解禁。
- 遵守最大飞行高度(120米)、距离(视距内)规定,避免进入机场、铁路等敏感区域。
- 群体飞行时(如航拍团队),建议指定“空管协调员”,统一规划航线并监控各无人机状态。
大疆无人机与其他无人机相撞的核心原因是操作不规范+环境复杂+设备限制,通过遵守法规、提升操作技能、利用技术辅助(如避障功能),可大幅降低风险,飞手需牢记:安全是飞行的第一原则,避免因追求拍摄效果而忽视安全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