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无人机对付无人机,这种方法被称为“无人机反制无人机”(Drone-vs-Drone Counter-UAS),是当前反无人机技术(C-UAS)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具体实现方式和相关背景:
无人机反制无人机的技术路径
通过部署具备反制能力的无人机,主动接近并干扰、捕获或摧毁目标无人机,主要方式包括:
(1)物理捕获
- 网枪无人机:在反制无人机上安装可发射的网枪,接近目标后释放网罩,直接包裹并限制其飞行(类似“无人机捕手”)。
- 钩爪/粘附装置:通过机械结构或粘性材料附着目标无人机,使其失去平衡或被迫降落。
(2)电子干扰
- 信号压制:反制无人机携带干扰设备,发射与目标无人机控制信号(如2.4GHz/5.8GHz频段)同频的强信号,阻断其与遥控器的通信,迫使其失控或返航。
- GPS欺骗:模拟虚假GPS信号,误导目标无人机定位,使其偏离预定路线或进入安全区域。
(3)动能拦截
- 碰撞摧毁:通过高速飞行的反制无人机直接撞击目标无人机(需精准控制,风险较高)。
- 微型导弹/弹药:部分军用级反无人机系统可能配备微型导弹或爆炸物,但民用场景中因安全风险极少使用。
实际应用场景
(1)军事/安保领域
- 战场防御:军队使用反无人机无人机拦截敌方侦察或攻击型无人机(如俄乌冲突中双方均使用过此类技术)。
- 要地保护:机场、核电站、政府大楼等关键设施部署反制无人机,防止无人机偷拍、投毒或携带爆炸物。
(2)民用领域
- 活动安保:大型赛事(如奥运会)、演唱会等场合,反无人机系统可快速响应,避免无人机干扰秩序或引发恐慌。
- 农业/工业:保护农场或工业区免受无人机非法拍摄或干扰。
技术挑战与限制
(1)技术难点
- 追踪与定位:需快速识别目标无人机的位置和飞行轨迹,依赖雷达、光电探测等设备。
- 抗干扰能力:反制无人机自身需具备抗干扰能力,避免被目标无人机反制。
- 环境适应性:城市、山区等复杂环境中,信号干扰或物理捕获可能受障碍物影响。
(2)法律与监管
- 权限问题:多数国家要求反无人机系统需在特定区域(如机场周边)使用,且需获得政府授权。
- 误伤风险:可能误判合法无人机(如新闻采访、科研无人机),需建立白名单机制。
(3)成本与效率
- 单次使用成本:物理捕获类反制无人机(如网枪)可能需一次性消耗,成本较高。
- 规模化部署:面对群组无人机(如“蜂群”攻击)时,单一反制无人机可能难以应对。
典型案例
- 美国:陆军“移动低空无人机综合防御系统”(M-LIDS)包含反制无人机,可发射网枪或干扰信号。
- 中国:多家企业(如大疆、零度智控)推出民用反无人机系统,部分型号支持无人机反制。
- 欧洲:法国泰雷兹集团开发“反无人机无人机”,通过干扰和捕获保护关键设施。
用无人机对付无人机是可行且已实际应用的技术,尤其在需要快速响应、灵活部署的场景中优势显著,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法律规范和成本,其大规模普及仍需时间,随着AI、集群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反制无人机可能成为反无人机体系的核心手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