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观察其他无人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操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来判断,主要涉及无人机飞行管理规定、隐私权保护等方面,以下从关键点分析:
无人机飞行的合法性前提
根据中国现行规定(如《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等),操作无人机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 实名登记:所有民用无人机需在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进行实名登记,并在机身粘贴登记标志。
- 资质要求: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需取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微型、轻型无人机在管制空域外飞行无需执照,但需掌握运行规则。
- 空域申请:飞行前需通过UOM平台向飞行管制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飞行(管制空域包括机场周边、军事禁区、政治敏感区等)。
若未满足上述条件(如未登记、无资质、未申请空域),操作无人机本身即违法,用无人机看无人机”的行为自然违法。
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或合法权益
即使无人机飞行合法,观察其他无人机的行为也可能涉及隐私侵权:
- 若被观察的无人机在私人领域(如住宅、庭院、私人活动场所)附近飞行,或通过无人机拍摄到他人的私人生活(如家庭活动、身体特征等),可能构成对《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的“隐私权”侵犯(隐私包括私人生活安宁、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活动、信息等)。
- 若将观察到的他人无人机信息(如飞行轨迹、所有者信息)公开或用于非法目的(如勒索、诽谤),还可能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中的侵权或犯罪行为。
是否干扰其他无人机正常飞行
若通过无人机近距离跟随、遮挡信号、强制降落等方式干扰其他无人机的正常飞行,可能违反以下规定: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禁止“非法干扰他人正常飞行活动”;
- 若干扰行为导致其他无人机坠毁、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可能构成《刑法》中的“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情况
- 合法情形:若操作无人机时已实名登记、取得资质、申请空域,且观察行为不涉及私人领域、不干扰他人飞行、不侵犯隐私,则可能不违法(但需注意公共场所的合理观察边界)。
- 违法情形:若未满足飞行合法条件,或观察行为侵犯隐私、干扰飞行,则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典》甚至《刑法》,需承担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
建议:若需观察其他无人机,应优先通过合法渠道(如向空管部门报告疑似违法飞行线索),避免自行使用无人机追踪,以免触犯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