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人机攻击其他无人机的行为是否违法,需结合具体行为目的、方式、后果及所涉法律条款综合判断,通常情况下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涉及以下法律责任:
违反航空管理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无人机属于航空器范畴,其飞行和使用需严格遵守空域管理、飞行许可等规定。
若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无人机实施攻击行为,可能违反以下规定:
- 干扰航空器正常运行:《民用航空法》第193条明确,故意干扰航空器正常运行(包括其他无人机)的,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法》第114、115条),最高可处死刑。
- 违反空域管理:在管制空域(如机场、军事禁区等)未经许可使用无人机攻击,可能构成“非法使用航空器”或“非法侵入国家领空”,需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
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若攻击行为导致他人无人机损毁,且价值达到“数额较大”(通常5000元以上)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多次攻击、造成重要活动中断等),可能触犯《刑法》第275条“故意毁坏财物罪”:
- 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 数额巨大(通常5万元以上)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7年有期徒刑。
特殊场景下的加重责任
若攻击行为涉及以下情形,法律责任可能进一步升级:
- 影响公共安全:如在人群密集区、民航航线附近攻击无人机,可能引发坠落伤人、干扰民航等后果,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处死刑。
- 攻击特殊用途无人机:若被攻击的无人机属于军事、公安、消防等执行任务的特殊用途无人机,可能构成“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刑法》第369条)或“妨害公务罪”(《刑法》第277条),面临更严厉处罚。
例外情形:正当防卫
若自身无人机正遭受他人无人机的非法侵害(如恶意跟踪、攻击),为保护合法财产或人身安全而采取“必要限度”内的反击,可能构成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 防卫行为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此处为攻击无人机);
- 防卫手段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如仅使对方无人机失去攻击能力,而非彻底毁坏)。
若防卫过当(如过度攻击导致对方无人机严重损毁),仍需承担相应民事或刑事责任。
用无人机攻击其他无人机通常违法,具体责任需结合行为目的、后果等判断,可能涉及行政处罚、民事赔偿或刑事犯罪,建议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无人机纠纷(如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技术手段干扰或协商),避免因冲动行为承担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