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无人机抓野生无人机”这一说法需要从技术、法律和实际应用三个层面来理解:
技术可行性:理论上可以,但难度较高
目前确实存在反制无人机的技术手段,其中一种方式是使用另一架无人机进行物理拦截或捕获。
- 专用反制无人机:部分企业或机构研发了配备网枪、抓钩或粘性材料的无人机,可通过飞行接近目标无人机后释放网具或粘附装置,实现物理捕获。
- 干扰与迫降:更常见的是通过发射电磁干扰信号(如GPS干扰、图传信号阻断),迫使目标无人机失控迫降或返航,而非直接“抓捕”。
但物理捕获对技术要求极高:需要快速追踪目标、精准控制飞行路径、避免碰撞,且目标无人机可能主动规避,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
法律与合规性:需严格遵守规定
使用无人机抓捕其他无人机可能涉及法律风险:
- 空域管理:多数国家要求无人机飞行需提前报备,反制无人机若未经许可擅自起飞,可能违反空域管理法规。
- 财产与安全:若反制过程中导致目标无人机坠落损坏(甚至砸中地面人员/财产),操作方需承担法律责任。
- 权限限制:普通个人或企业通常无权执行“抓捕”行为,此类操作多由警方、安保部门在特定场景(如重大活动安保、禁飞区执法)下依法进行。
实际应用场景:更侧重“反制”而非“抓捕”
现实中,针对“野生无人机”(即非法、违规飞行的无人机),更常见的处理方式是:
- 信号干扰:通过发射定向干扰信号,阻断其与遥控器的连接,迫使其自动降落或返航。
- 追踪定位:结合雷达、光电设备追踪无人机操作者位置,由地面人员处理。
- 物理拦截:仅在极端情况下(如无人机携带危险品威胁公共安全)使用专用设备捕获,且需严格审批。
“野生无人机抓野生无人机”在技术上可行,但受限于法律合规性和操作难度,实际应用中更多采用非物理接触的反制手段(如干扰、迫降),普通用户或企业无权擅自执行此类操作,需依赖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