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层面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规定
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等相关法规对无人机的飞行有明确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必须在符合规定的空域内飞行,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登记、申请飞行计划等,地铁一般处于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周边有复杂的电磁环境、建筑物、人员流动等情况,属于禁止或限制无人机飞行的区域。
- 地方性法规和条例
各地可能还有针对无人机飞行的具体地方性法规,有些城市规定在机场净空保护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等特定区域禁止无人机飞行,地铁通常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周边,所以在此区域操控无人机是违反规定的。
安全层面
- 对地铁运营的影响
- 地铁列车运行需要稳定的电磁环境,无人机的飞行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地铁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等正常运行,可能导致列车运行故障,引发安全事故。
- 地铁线路周边有众多的电力设施、通信基站等,无人机的碰撞可能会损坏这些设施,造成电力中断、通信中断等严重后果,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和广大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 对人员安全的影响
- 地铁内人员密集,如果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失控、坠落或发生故障,可能会对乘客和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无人机坠落可能砸到乘客或工作人员,无人机电池在坠落过程中可能发生短路、起火等危险情况。
- 无人机的螺旋桨在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大的动能,即使无人机在相对较低的高度飞行,也可能对周围人员造成割伤等伤害。
特殊情况下的合法操控
如果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无人机,比如进行地铁相关设施的检测、维护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此时需要:
- 向相关部门申请许可:向民航管理部门、地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等申请飞行计划,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
- 选择合适的空域和飞行时间:选择远离地铁线路、人口密集区等的安全空域,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飞行,避免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
- 遵守操作规范:操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无人机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飞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