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层面的核心依据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根据该条例,未经批准擅自实施无人机飞行、干扰其他无人机正常飞行、破坏无人机设备等行为,均可能构成违法,拉扯无人机属于干扰他人无人机正常运行的主动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扰乱公共秩序”或“破坏公共财产”。 -
《治安管理处罚法》
若拉扯行为导致他人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可能面临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
拉扯行为的具体风险
-
对他人设备的损害
拉扯可能导致无人机失控坠落、损坏设备,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属于故意破坏他人财产,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对公共安全的威胁
若拉扯行为发生在禁飞区(如机场、军事区域)或人群密集场所,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
干扰正常飞行秩序
无人机需遵循“避让原则”,拉扯行为可能违反《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属于非法干扰飞行安全。
例外情形(极少数可能合法)
-
自卫或紧急避险
若拉扯行为是针对正在威胁自身或他人安全的无人机(如失控无人机),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但需立即停止并保留证据。 -
经授权的特殊任务
例如军事、应急救援等特殊场景中,需有明确授权并遵循严格程序,否则仍属违法。
建议
-
遵守飞行规则
无论是否拉扯他人无人机,均应严格遵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避免非法飞行。 -
及时报警或举报
若发现他人无人机存在安全隐患(如失控、干扰飞行),可向当地民航管理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而非自行拉扯。 -
注意法律风险
拉扯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损坏财物”或“扰乱公共秩序”,轻者面临行政处罚,重者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拉扯无人机通常违法,除非在极特殊且明确授权的场景下,建议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避免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