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与反无人机作战
-
案例1:俄乌冲突中的无人机互攻
在俄乌冲突中,双方均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攻击或电子战。- 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曾被乌克兰防空系统击落,部分残骸被用于研究防御技术。
- 俄军“柳叶刀”巡飞弹:曾击落乌军“天竺葵-2”无人机,展示出无人机在消耗战中的实战价值。
- 无人机互攻战术:双方通过电子干扰、物理拦截(如防空导弹)或直接碰撞(如“柳叶刀”撞击目标)对抗,反映无人机在低空战场中的对抗复杂性。
-
案例2:以色列防空系统拦截无人机
以色列部署的“铁穹”系统曾拦截哈马斯或黎巴嫩真主党发射的无人机,通过雷达探测、发射拦截弹或电子干扰摧毁目标。
安防领域:反恐与边境巡逻
- 案例1:阿富汗反恐行动
美国或北约部队曾使用无人机(如MQ-9“死神”)攻击阿富汗境内武装分子的无人机,或通过电子干扰使其失控坠毁。 - 案例2:欧洲边境巡逻
荷兰、法国等国部署无人机监测非法移民或走私活动,部分无人机配备激光致盲装置或干扰器,迫使非法无人机迫降。
民用领域:无人机“攻击”事件
- 案例1:美国洛杉矶机场无人机干扰
2018年,一名男子在洛杉矶国际机场附近操控无人机,导致多架航班延误或取消,警方逮捕后发现,该无人机可能通过干扰雷达或电磁波信号,迫使其他无人机避让。 - 案例2:英国曼彻斯特演唱会无人机事故
2017年,约500架无人机在曼彻斯特演唱会表演中失控,部分坠毁并引发恐慌,事件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民用无人机的监管。
法律与伦理争议
- 合法使用边界:
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定,无人机不得对他人财产或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未经授权的无人机攻击行为可能违反《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 伦理困境:
无人机互攻可能引发“无人化战争”的伦理争议,如是否应允许无人机自主攻击目标(如“杀人蜂”概念),或是否需人类介入决策。
技术对抗:无人机反制
- 案例:美国国防部反无人机系统
美国国防部已测试多种反制技术,包括:- 激光武器:如“高能激光移动演示器”(HELMD),可烧毁无人机螺旋桨或电子元件。
- 射频干扰: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瘫痪无人机通信或GPS导航。
- 声波干扰:利用定向声波设备,使无人机失控坠落。
无人机互攻的核心在于技术对抗与战略博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攻击”,合法应用需严格遵守国际规则,而非法使用则可能引发安全隐患,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反无人机技术将成为各国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