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应对措施
-
保持冷静,优先安全
- 立即停止当前飞行任务,观察撞击部位和设备状态。
- 若无人机坠落或失控,切勿盲目追赶,避免二次碰撞或人员受伤。
-
检查设备损伤
- 机身:查看外壳、螺旋桨、摄像头等是否损坏。
- 动力系统:检查电机、电池、飞控是否正常。
- 数据记录:查看是否记录了撞击前的飞行日志(部分机型支持)。
-
评估风险
- 若撞击导致失控或坠毁,需立即返航或降落(若在禁飞区,优先寻找安全地点)。
- 若无人机仍在可控范围内,可尝试手动接回。
后续处理步骤
-
联系对方或第三方
- 若确认对方无人机(如第三方或同一飞手)导致碰撞,需协商解决:
- 交换联系方式、保险信息、设备序列号。
- 评估损失(如设备维修费用、误工费等)。
- 若协商无果,可依据当地法律(如《无人机管理条例》)维权。
- 若确认对方无人机(如第三方或同一飞手)导致碰撞,需协商解决:
-
向监管部门报备
- 需向当地民航局或公安机关备案事故详情(尤其是涉及第三方或人员伤害时)。
- 其他国家需遵守当地法规(如美国FAA、欧盟U-space)。
-
检查自身设备
- 更新固件,修复潜在软件漏洞。
- 检查遥控器、图传设备是否受影响。
预防措施
-
飞行前检查
- 确认螺旋桨、电池、摄像头等无松动或损坏。
- 检查GPS信号、避障系统是否正常。
-
飞行环境管理
- 避开人群、建筑物、高压线等区域。
- 在开阔场地飞行,避免侧风或逆风。
- 夜间飞行需开启灯光并确保视线清晰。
-
技术防护
- 使用避障传感器、电子围栏(如DJI的DJI Care)降低碰撞风险。
- 定期校准指南针、气压计等传感器。
-
飞手规范
- 遵守飞行规则(如空域申请、高度限制)。
- 保持视觉或远程操控距离,避免盲飞。
- 飞行前通知周围人员(如公园、体育场等)。
法律与保险
- 责任划分:根据《民法典》第1239条,因他人过错导致无人机损坏,责任方需赔偿。
- 保险:购买无人机责任险(如DJI Care)可覆盖第三方损失。
案例参考
- 国内案例:某飞手因未遵守空域限制,在禁飞区飞行时被其他无人机撞击,导致设备报废,后通过协商获得赔偿。
- 国际案例:欧洲多起无人机与航空器碰撞事故,需提前向空管部门报备飞行计划。
无人机碰撞需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通过预防措施降低风险,碰撞后及时评估损失并依法处理,日常飞行中保持谨慎,是避免事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