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行性
- 传感器与算法:现代无人机可通过搭载摄像头、雷达、红外传感器等设备,结合视觉识别、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或AI算法,实时追踪其他无人机,某公司已开发出具备自主避障和目标跟踪功能的无人机,可在复杂环境中追踪移动目标。
- 通信协议:通过Wi-Fi、5G或专用通信链路(如无人机数据链),可实现多机协同或目标锁定,部分无人机支持“编队飞行”功能,通过预设路径或实时调整航线实现追踪。
典型应用场景
- 军事与安防:无人机编队可协同执行监视、打击或反制任务,美国海军的“海上卫士”无人机可追踪敌方舰艇或无人机。
- 物流与测绘:无人机编队可协同完成区域测绘、物流配送,通过路径规划避免碰撞。
- 体育赛事:在无人机竞速或表演中,领航无人机可通过视觉锁定跟随目标。
限制与挑战
- 信号干扰:无线通信可能受电磁干扰,导致追踪失败。
- 环境复杂性:障碍物、天气(如雨雾)或复杂地形可能影响传感器性能。
- 目标隐蔽性:若目标无人机采取反侦察措施(如隐形涂层、电磁屏蔽),追踪难度会显著增加。
- 法规限制:多数国家对无人机飞行有高度管制,未经授权的追踪可能违法。
未来趋势
- AI驱动:结合深度学习,无人机可更精准识别和追踪动态目标。
- 5G与边缘计算:低延迟通信和本地处理能力将提升追踪效率。
- 反无人机技术:为应对潜在威胁,部分国家已研发干扰或拦截无人机的设备。
无人机可以追无人机,但需满足以下条件:
- 技术支持(传感器、算法、通信);
- 合法授权(遵守当地法规);
- 目标可控(如公开飞行、非隐蔽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需权衡技术可行性、伦理与法律风险,确保安全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