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保持冷静,避免慌乱
- 生理反应:紧张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先深呼吸3-5次,稳定情绪。
- 视觉聚焦:保持对自身无人机和周围环境的清晰观察,避免被突发状况分散注意力。
快速评估现场情况
- 识别对方无人机:
- 观察飞行高度、方向、速度和悬停位置。
- 留意是否携带附加设备(如云台、照明灯)。
- 分析潜在风险:
- 距离:确认双方距离(建议保持至少10米以上)。
- 轨迹:判断是否可能相撞或交叉航线。
- 环境:检查地形、障碍物(树木、电线、建筑物)和天气(风速、能见度)。
主动沟通(若可能)
- 手势信号:
- 举起手臂并指向对方无人机,示意其避让。
- 使用简单手势(如指向特定方向)传达意图。
- 无线电联系(如使用FPV或专业遥控器):
- 礼貌询问:“您是否看到我的无人机?请调整航线。”
- 若对方无回应,立即切换为视觉观察。
灵活调整飞行计划
- 紧急避让:
- 垂直方向:向上或向下调整高度,避免水平交叉。
- 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横向移动,远离对方轨迹。
- 曲线轨迹:绕行障碍物而非直接对抗。
- 提前预判:
- 若对方轨迹不可控,提前启动返航程序(如配备返航点功能)。
- 考虑使用“蛇形走位”分散对方注意力(需评估安全风险)。
优先保障自身安全
- 失控处理:
- 若对方突然失控,立即启动失控保护(如FPV中的“失控返航”)。
- 停止所有飞行操作,关闭电机,确保无人机安全降落。
- 紧急迫降:
- 若无法避免碰撞,尝试在开阔地带迫降(如草地、沙地)。
- 避免在人群密集区或重要设施附近迫降。
事后记录与报告
- 数据备份:
保存飞行日志、照片/视频,分析碰撞原因。
- 信息上报:
- 向当地航空管理部门(如民航局、空管局)提交事故报告。
- 联系其他飞行员协会(如DJI Fly Safe)或社群,分享经验。
预防措施(长期规划)
- 遵守法规:
- 查询并遵守当地无人机飞行法规(如禁飞区、高度限制)。
- 注册无人机并购买保险。
- 技术升级:
- 启用避障功能(如FPV中的前视红外、下视传感器)。
- 使用GNSS定位增强稳定性(如GPS+GLONASS)。
- 环境监测:
- 飞行前检查天气(避免大风、雷暴)。
- 避开高楼、高压线等复杂环境。
特殊场景处理
- 无人机表演冲突:
若遇无人机编队表演,立即暂停飞行,等待表演结束。
- 紧急救援场景:
在搜救、消防等任务中,需优先保障任务安全,可能需协调其他无人机。
在无人机交汇时,“安全第一,灵活应对”是核心原则,通过提前规划、保持沟通、动态调整轨迹,可最大限度降低碰撞风险,若遇紧急情况,果断采取避让或返航措施,并确保所有操作符合法规要求,长期来看,完善的技术配置和安全意识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