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行性
-
主动追击无人机:
若两架无人机均为可控设备(如搭载摄像头、GPS或通信模块),可通过编程控制飞行路径实现追击,但需注意:- 信号干扰:干扰对方遥控器或通信链路可能导致失控。
- 碰撞风险:高速接近可能引发物理损坏。
- 法律限制:多数国家禁止未经授权的无人机操作,可能触犯《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
-
被动炸机:
若追击方无主动控制权(如第三方干扰器),通过信号干扰或物理破坏(如激光、电磁脉冲)可能强制坠机,但:- 法律风险:干扰他人设备属于违法行为。
- 技术难度:需精准定位目标并实施破坏,非普通用户可操作。
法律与伦理风险
- 刑事责任:
未经授权干扰无人机飞行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8条(干扰无线电通讯)或《刑法》第284条(非法使用仪器干扰公共设备),情节严重可判刑。 - 民事赔偿:
若追击行为导致第三方财产或人身伤害,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行业规范:
民航局明确要求无人机操作需遵守空域管理规定,违规操作可能被吊销执照。
实际操作建议
- 合法合规:
若需进行无人机操作,应通过正规渠道申请空域许可,避免非法追击。 - 安全措施:
- 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碰撞。
- 提前评估天气、空域限制(如机场、军事区)。
- 配备避障系统(如视觉传感器、雷达)。
- 技术替代方案:
若需“拦截”目标,可考虑:- 合法追踪:通过地面站监控目标无人机轨迹。
- 协作拦截:联系警方或空管部门协助处理。
典型案例参考
- 国内案例:
2021年,某地因无人机追击引发空域混乱,涉事者被警方训诫并处罚。 - 国际案例:
2022年,欧盟对干扰无人机行为开出高额罚单,强调“无差别打击”的非法性。
无人机追击无人机并导致炸机行为高风险、高违法性,建议优先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如联系警方或空管部门处理违规飞行,若为技术测试,需在封闭空域进行,并严格遵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