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直接碰撞
-
保持安全距离
- 飞行时保持至少50米以上的垂直距离和100米以上的水平距离(根据法规和场景调整)。
- 避免在密集飞行区域(如城市、机场周边)长时间悬停或低空飞行。
-
使用避障系统
- 优先选择配备视觉避障、激光雷达或红外传感器的无人机,降低碰撞风险。
- 飞行前检查传感器是否有效,避免在恶劣天气(如雨、雪、强风)中使用。
-
规划飞行路线
- 使用地理围栏(Geofencing)功能,避开禁飞区(如机场、政府机构、人群密集区)。
- 在开放区域飞行时,提前规划航线,避免与其他无人机轨迹交叉。
合规操作:遵守当地法规
-
查询当地空域规定
- 不同国家/地区对无人机飞行有严格限制(如美国FAA、中国民航局、欧盟U-space)。
- 美国要求无人机离地高度不超过400英尺(122米),欧盟要求在非人口密集区飞行。
-
注册与许可
- 大型无人机或商业用途需提前申请空域许可(如美国Part 107认证、中国无人机实名登记)。
- 避免在军事禁区、核设施附近飞行。
-
信号干扰规避
- 远离大型金属结构、电子设备(如雷达站、变电站),防止信号干扰。
- 在空旷区域飞行,避免电磁干扰。
协调沟通:减少冲突
-
观察与预判
- 飞行时保持警惕,通过目视或FPV(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周围无人机动态。
- 发现潜在冲突时,提前减速或悬停,避免突然转向。
-
使用通信协议
- 部分无人机支持ADSB-Out(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或VFR(目视飞行规则)通信,可交换飞行计划。
- 在商业应用中,可与地面控制站或机场调度中心协调。
-
遵守“先到先得”原则
在开放区域,若与其他无人机轨迹交叉,主动避让,避免强行穿越。
特殊场景处理
-
低空飞行或穿越人群
- 避免在人群密集区(如体育赛事、音乐节)飞行,即使使用避障系统。
- 若需穿越人群,需提前通知并获得许可。
-
紧急情况
- 若发现另一架无人机失控,立即悬停并尝试联系其操作员(通过无线电或App)。
- 若无法联系,向空管部门报告,按指令处理。
技术辅助工具
-
无人机群控系统
- 商业无人机集群飞行时,使用中央控制器统一规划航线,避免碰撞。
-
AI避障算法
- 高级无人机可利用深度学习实时分析周围环境,动态调整飞行路径。
-
云台防抖与稳定性
即使发生轻微碰撞,防抖功能可减少画面抖动,确保拍摄质量。
无人机相遇时,安全、合规、协调是核心原则,通过保持距离、遵守法规、主动避让,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若遇紧急情况,立即联系空管部门或专业救援,随着5G、AI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协同飞行将成为可能,但当前仍需谨慎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