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主攻击能力
- 缺乏武器系统:大多数民用或军用无人机(如农业植保机、物流无人机、侦察无人机)仅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侦察设备,无法携带弹药或激光武器。
- 软件限制:即使部分军用无人机(如攻击无人机)具备AI决策能力,其攻击目标通常由人类操作员设定,而非自动识别其他无人机。
可能的攻击方式:非致命性干扰
- 电磁干扰: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信号,干扰无人机的GPS定位、通信链路或控制信号,使其失控坠毁,反无人机系统(C-UAS)常采用此类技术。
- 激光致盲:使用高能激光短暂损坏无人机的摄像头或传感器,使其失去功能。
- 声波干扰: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干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或图像传输。
防御性拦截:无人机自卫
- 防空系统协同:部分军用无人机(如无人机母机)可搭载其他无人机或导弹,形成“蜂群”或“编队”防御,美国“忠诚僚机”项目中的无人机可协同执行攻击或防御任务。
- 主动反制:通过干扰、诱捕或物理拦截(如网枪)来摧毁敌方无人机,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可拦截无人机,而中国研制的“天网”系统可发射网绳捕获无人机。
未来趋势:AI与自主作战
- AI决策:随着AI技术发展,未来无人机可能具备自主识别和攻击其他无人机的能力(如“蜂群”攻击),但此类技术仍受伦理和法律限制,且需严格监管。
- 无人机间通信:若无人机之间建立直接通信链路,可能实现协同攻击或防御,但需突破技术壁垒(如抗干扰通信)。
现实案例:反无人机技术已广泛应用
- 军用场景:美军“宙斯盾”系统可拦截无人机,以色列“铁穹”系统已多次拦截火箭弹和无人机。
- 民用场景:机场、军事基地等场所常部署反无人机系统,通过干扰或拦截保护目标安全。
无人机本身无法主动攻击其他无人机,但可通过电磁干扰、激光致盲等技术实现“非致命性防御”,未来若技术成熟,可能发展出基于AI的自主攻击能力,但需解决伦理、法律和技术障碍,反无人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成为维护安全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