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六足机器人+飞行模块

  • 原理:将四足或六足机器人与无人机平台结合,通过机械结构切换模式。
    • 四足模式:在地面行走,利用腿部适应崎岖地形(如山地、丛林)。
    • 飞行模式:折叠腿部,展开旋翼起飞,执行空中任务(如侦察、投送)。
  • 案例: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虽非无人机,但类似设计理念已引发关注;国内团队研发的“蜂群式四足飞行机器人”可原地起降并切换模式。

混合动力垂直起降无人机(VTOL)

  • 原理:通过机翼或螺旋桨提供垂直起降能力,同时配备轮式或履带式底盘实现地面移动。
    • 模块化设计:无人机本体可分离为飞行模块和地面模块,通过连接件组合。
    • 多模式转换:起飞后通过折叠/展开机构切换模式(如“蜘蛛型”无人机)。
  • 案例:大疆的“Air 2S”已具备垂直起降能力,未来可扩展地面移动功能。

轮式无人机(Wheeled UAV)

  • 原理:无人机本体配备轮式底盘,通过轮子实现地面移动。
    • 全向移动:采用麦克纳姆轮或全向轮,实现任意方向移动。
    • 动力系统:电机驱动轮子,电池为飞行和移动提供能源。
  • 案例:德国公司“Ozobot”研发的轮式无人机,可在狭窄空间灵活移动。

滑翔无人机+地面牵引

  • 原理:无人机起飞后滑翔至目标区域,通过地面牵引装置(如绳索、滑轨)实现移动。
    • 滑翔翼设计:机翼面积大,滑翔能力强,适合长距离飞行。
    • 地面固定点:利用锚点或滑轨,通过电机或人力牵引移动。
  • 案例:部分科研机构探索用滑翔无人机配合地面机器人执行任务。

变形无人机(Morphing UAV)

  • 原理:通过材料变形或机械结构调整,无人机本体可改变形态,实现飞行与移动的切换。
    • 变形翼:飞行时展开大翼展,地面移动时折叠翼面。
    • 可伸缩结构:腿部或底盘可伸缩,适应不同场景。
  • 案例:NASA研究的“变形无人机”概念,通过液压或形状记忆合金实现形态变化。

应用场景

  • 复杂地形探测:四足+飞行模式可穿越山地、沼泽等传统无人机难以到达的区域。
  • 救援行动:在地震、火灾等场景中,先地面移动到达灾区,再起飞执行侦察或救援。
  • 物流运输:在偏远地区或山区,无人机可先移动至目标点,再起飞投递包裹。

技术挑战

  • 能源效率:飞行与移动同时进行会显著增加能耗,需优化动力系统。
  • 结构可靠性:多模式切换需保证机械结构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 控制系统:需开发能同时控制飞行和移动的复杂算法。

随着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类“能走路的无人机”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