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计(磁罗盘)
- 原理:利用地球磁场检测方向,磁力计通过测量磁偏角(不同地理位置磁场方向的差异)和磁场强度,结合无人机的初始方向(如起飞时的朝向),计算当前航向。
- 特点:
- 成本低:是无人机中最常用的航向传感器。
- 易受干扰:金属结构、电子设备或强磁场(如大功率电机)可能影响磁力计读数,需定期校准。
惯性测量单元(IMU)
- 组成:包含加速度计、陀螺仪和磁力计,通过三轴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推算运动状态。
- 航向计算:
- 陀螺仪:实时测量无人机的旋转角速度,积分后得到姿态角(如横滚、俯仰、航向)。
- 磁力计:辅助修正陀螺仪的漂移误差,提供基准磁场方向。
- 特点:
- 动态响应快:适合高速或机动飞行。
- 误差累积:长时间使用需定期校准,否则姿态漂移会导致航向偏差。
全球定位系统(GPS)
- 原理:通过接收多颗卫星信号,计算无人机的三维位置和速度,间接推算航向。
- 局限性:
- 精度有限:标准GPS精度约1-5米,无法直接提供航向数据。
- 信号遮挡:高楼、树木或室内可能影响定位。
- 改进方案:
- RTK技术:通过差分定位提高水平精度至厘米级,但需地面基站支持。
- 组合导航:GPS与IMU数据融合,补偿GPS的实时漂移。
视觉传感器(如摄像头、视觉里程计)
- 原理:通过图像处理分析环境特征点,计算无人机相对于地标的位移和方向。
- 特点:
- 非接触式:适合复杂环境(如室内、弱信号区域)。
- 计算复杂:需实时处理图像,对硬件性能要求高。
- 应用场景: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障碍物避障等。
激光雷达(LiDAR)
- 原理: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时间,生成点云地图,通过特征匹配定位。
- 特点:
- 高精度:水平精度可达厘米级。
- 成本高:适用于专业级无人机。
超声波传感器
- 原理: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测量回波时间,计算高度和水平距离。
- 局限性:
- 仅限垂直方向:无法直接提供航向信息。
- 受环境影响:风速、温度可能干扰测量。
协同工作机制
- 典型组合:磁力计 + IMU(提供实时姿态) + GPS(辅助定位) + 视觉/激光雷达(冗余备份)。
- 数据融合:通过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提高航向估计的鲁棒性。
校准与维护
- 定期校准:磁力计需在无干扰环境下校准,避免磁场误差。
- 冗余设计:关键传感器(如磁力计、IMU)通常配备备份,确保飞行安全。
无人机的航向获取是传感器融合的结果,磁力计和IMU是核心,GPS和视觉系统提供补充,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场景选择传感器组合,并通过算法优化提高精度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