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硬件基础
- 卫星信号接收模块:无人机搭载支持GPS(全球定位系统)或GLONASS(俄罗斯)、Galileo(欧盟)、北斗(中国)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接收器,通过天线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
- 天线设计:通常为全向或定向天线,需具备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以应对复杂电磁环境。
- 处理芯片:内置低功耗微处理器,负责解析卫星信号并计算位置、速度和时间(PVT)。
信号接收与处理
- 多卫星协同定位:无人机同时接收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L1/L2频点),通过三角测量计算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和速度。
- 伪距与载波相位测量:
- 伪距:卫星信号传播时间与理论时间的差值,结合光速计算距离。
- 载波相位:卫星信号载波频率与接收器本地振荡器的相位差,用于提高定位精度。
- 差分GPS(DGPS):通过地面基站修正卫星信号误差,提升定位精度至厘米级(RTK技术)。
数据处理与滤波
- 卡尔曼滤波:结合运动模型和观测数据,平滑定位结果,减少噪声和抖动。
- 动态校准:实时调整天线方向和接收灵敏度,适应飞行姿态变化(如俯冲、爬升)。
- 冗余设计:部分无人机配备双天线或多接收器,提高抗干扰能力。
关键参数与校准
- WGS-84坐标系:GPS默认使用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需与无人机导航系统(如IMU、视觉传感器)对齐。
- 坐标转换:将GPS坐标转换为无人机本地坐标系(如ECEF或ENU),便于路径规划。
- 垂直定位优化:通过气压计或激光雷达辅助,提升高度测量精度。
典型应用场景
- 农业植保:利用RTK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准喷洒农药。
- 物流配送:结合视觉SLAM,在GPS信号弱的环境(如城市峡谷)中继续作业。
- 测绘与测绘:通过无人机集群协同,快速生成高精度地形图。
常见问题与解决
- 信号遮挡:在建筑物、树林或地下环境中,GPS信号可能丢失,解决方案包括:
- 启用视觉/红外避障传感器。
- 使用RTK或PPP(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增强信号。
- 多路径效应:信号反射导致定位偏差,可通过调整天线角度或使用增强型接收器解决。
- 延迟与漂移:高频更新(如10Hz)可减少漂移,但需平衡计算负载。
未来趋势
- 5G/卫星直连:利用5G基站或低轨卫星(如Starlink)提升信号覆盖和精度。
- AI融合:通过机器学习优化信号处理,适应复杂环境。
- 能源优化:低功耗接收器和算法,延长无人机续航。
通过以上流程,无人机的GPS系统能够在多种环境下实现稳定定位,为飞行控制、任务执行和安全保障提供基础支持。

